欢迎来到专业的信友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事迹材料 范文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党史学习 > 正文

党的改革开放史学习9篇

时间:2022-06-24 16:20:04 浏览量:

党的改革开放史学习9篇

党的改革开放史学习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在座的老师、同学:

  你们好!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讲一堂改革开放史党课,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千难成就的一番伟业。在此期间我们涉过无数险滩、啃下无数硬骨头,这其中无不闪现着“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特殊时代意义。借此授课机会,恳请该领域领导、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对我党改革开放史进行再探讨、再研究、再阐释。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方面来讲授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史。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一、改革开放的业绩与成就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3%,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跻身世界发展圈层。不得不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同时,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分析

  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来说,中国已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也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之上。下面,我就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讲四点原因。

  (一)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同时兼备中国特色。

  其一,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起来,但最终的奋斗目标依旧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国家在扶贫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实施很多举措。旨在通过精准脱贫措施,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四十年来,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新增就业岗位和受教育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利好结果。

  其二,中国的发展道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力。同样是采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于外国的是,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并未照抄照搬三权分立,而是打造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宏观调控,却也给与市场经济极大宽松发展空间。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发挥市场独特的魅力。另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治国学说在当前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阵中起到了协调平衡的功效,对秩序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呈现出地域特色、国家特征。

  (二)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

  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决于中国对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的见证和决策。从1978年开始,中国就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路线。

  起初,中国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努力搞活商品经济。随之,在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后,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与制度。当然,中国并未彻底将计划体制与制度的东西全盘否定。政府一方面推进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也极力促使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和制度共存,进一步发挥融合经济模式的相互补充作用。如此,通过推行渐进式改革,既推进了改革,又得以在动态过程中使计划与市场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从而有力地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秩序。

  当前,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中国总体的经济自由度逐步提高,国家的经济改革事业同步向好。而且,国人对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经没有异议了。

  (三)经济重心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就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发展工作上来,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的特大转移。这明确了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狠抓经济发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心工作。

  面对全国上下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积极研判海外投资形势,主动寻找投资机会。通过引入大量外资,中国当地税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业机会不计其数。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当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费水平和档次。当中国各地掀起争相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潮之后,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都极为明显,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广大城郊地区,基础设施也很快建设起来。随后,中国的制造业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全球开放化进程的融入

  在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全球的交融程度与日俱增。我国就此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积极融入全球开放化的进程之中。

  第一融入阶段,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加强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其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中国沿海的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发展最快。伴随着工业开发区的大量建立,许多村庄很快就转变为全球的制造基地。较为显著的例子是,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国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高峰,基本确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二融入阶段,对接世界贸易规则与产业链。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完成了世界贸易圈层的接纳和就位过程。中国通过将自身贸易规则与世贸规则相接洽和融通,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规则的接纳。这对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圈是极为有利的。同时,中国同世界在价值链上实现了对接,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让世界贸易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在全球贸易圈中,中国制造业的真实价值得到了验证和体现。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了美国,gdp总量也同时超过了日本。中国终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

  第三融入阶段,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主动开放。从2013年开始,中国凭借资金、实用技术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体系和机制,促进全球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财经、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开放、创新、包容发展,加强文明对话,最终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进程开局良好,效果不错。

  三、改革开放的未来思考

  世界的发展形势是波谲云诡的。在座的很多人听到课程这个进度的时候,不禁会想“中国的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发展?”当然,这个问题我也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过自己。在我看来,中国的改革只能继续深化,开放的大门也绝对不能关闭,而应越开越大。

  第一,中国要向国人、世界表明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决心。中国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诺诺、受人摆布的“东亚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发展中大国。我们有理由自豪和骄傲,但也更要有相应的底气和行动。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主动增加并扩大进口渠道与途径。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打开全新升级的对外开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动经济全球化并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第二,中国要通过新一轮扩大开放来为全球经济化树立“中国榜样”。面临世界保护主义“逆流”冲击和封锁,全球经济化和自由贸易亟需国际社会共同坚守。对此,中国要采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创造更加开放的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实施扩大开放重大举措时,要秉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尽快落实。须知,扩大开放的举措都由中国自主决定,绝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响。那么,中国务必要尽快使开放政策“落地开花”,为世界各国升级开放“打样儿”。

  第三,中国要勇于打破国际固守保护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零和思维”战略桎梏。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自主作出这样的战略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不单单是中国针对自我发展的声音,更是对全球经济化的威胁元素发出的呐喊和警告。针对某些将一国利益凌驾于世界利益之上的竞争对手,乃至敌人或破坏者,中国要敢于发声,呼吁世界他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千方百计地杜绝对抗与损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我们国人为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重大课题提供“中国方案”;

  需要我们国人把握和平合作,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

  需要我们国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新时期新时代,我们要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影响力日益上升的新兴国家,需要打开国门进入世界。同样,庞大的世界市场也需要中国的加入与经营。我们要向世界宣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意志和重大举措。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与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画卷已经展开。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我们改革开放的发展永不止步;

  我们需要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共同推动世界大家庭发展进步,共同谱写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党的改革开放史学习篇2

  凝聚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洪荒伟力

  12月26日上午,xx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在成都召开。省委书记彭清华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全面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奋进新时代,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砥砺新征程,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斩关夺隘、攻坚克难,奋力书写xx改革开放的时代新篇。(12月27日《xx日报》)

  新的时代方位,标注新的改革起点。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激情地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并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视野中,指出改革开放作为重要法宝、必由之路、关键一招的深远意义,发出了“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宣言书、动员令,鼓舞着各族人民永不懈怠、永不停步的奋斗热情,凝聚起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磅礴力量。

  40年风雨同舟,40年披荆斩棘,xx与全国各地一样,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历届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开风气之先、走变革之路,大刀阔斧推进改革、矢志不渝扩大开放,推动我省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城乡面貌实现历史性巨变、体制机制实现历史性转变、民生事业实现历史性突破、政治文明实现历史性进步,为全国改革开放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从一串串对比鲜明的数据、一幅幅精美城市的画卷、一张张幸福洋溢的笑脸、一项项来之不易的荣誉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这样的答案。

  千帆竞发,创新者先;百舸争流,改革者胜。正如彭清华书记所指出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代人要交上一代人的答卷。当前,xx正处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我们要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迎接挑战,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发展难题,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拓展发展空间,努力走在西部全面开发开放的前列,把习近平总书记为xx发展的总体擘画一步一步变为现实。这既是对xx发展大势的深刻洞见,更是xx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豪迈宣言。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过去的40年,依靠改革开放的洪荒伟力,xx经济总量实现了从百亿到千亿再到万亿,甚至逼近四万亿的历史性跨越,人均GDP从1978年的261元到20xx年的44651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每年不足40亿元跃升到3579.8亿元。这一例证充分表明,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用活用好了,xx发展的持久活力就会生动沛然。今日之xx,越是环境复杂,越要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之路走得更快、开放之门开得更大。

  “虽然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xx未曾辜负过去改革开放的40年,也不会辜负这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用彭清华书记的话说,改革开放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中,这是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也是必须答好的时代考卷。只要我们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部署,学习运用好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验成果,借鉴好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出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路径,就能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谋划和推进改革开放,为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注入加速度、增添强动能。

党的改革开放史学习篇3

  让“四史”学习成为“爆款”

  “双11”即将来临,各大电商纷纷推出新颖商品,一时间,广大消费者们争相抢购,有些销量极高的便成了“爆款”商品。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四史”中凝结了我们党和国家的经验智慧,也在照鉴着未来的更大辉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员干部要保持学习“四史”的热情,让“四史”成为学习中的“爆款”。

  常念常想,理念引领,求学思想须“抓实”。“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在历史这面镜子中,我们能够更好地看清世界、认识过去、把握未来,通过总结历史成败经验,更好地把握规律,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同时,“四史”也给予我们精神力量,引导我们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如此,走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中华民族将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四史”的重要性,激发“想学”的动力,厚植“愿学”的想法,常常提醒自己,不忘学习“四史”。

  常学常新,踏实为重,努力学习须“做实”。“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四史”内容各有侧重,党员干部们要在品读党史中,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面对挫折时如何解决问题、破除万难,一步步地不断走向成熟;要在研读新中国史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要在阅读改革开放史中,感受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带领人民开启伟大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在精读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回顾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世界社会主义历程,深刻理解发展规律。要用好“8小时之外”的时间,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常用常行,践悟为本,坚实行动须“落实”。文化的自信彰显,思想的引领带动,精神的弘扬激发,落脚点都在于行动。“四史”的学习,不仅要读于心,还要显于行。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自觉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头脑,真正做到入心入脑。另一方面,要深入理解“四史”中所折射出来的艰苦奋斗精神,主动到各种战役一线经风雨、壮筋骨,“重任在肩,党员责无旁贷;惟其艰难,须更显勇毅”,怀着愈挫愈奋的勇气、化危为机的智慧,善于把“挫折”变“存折”,敢于把失败当磨练,练就过硬基本功,稳扎稳打走更远。

党的改革开放史学习篇4

  立好“我为群众办实事”的三个flag

  近日,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基层是最接近群众的地方,也是为民办实事最好的平台,我为群众办实事是责任担当、是求真务实、是坚守初心,做实做细群众工作,从立好“我为群众办实事”的三个flag做起。

  不推诿扯皮,以责任担当直面基层矛盾。基层是党员干部的练兵场,也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有担当的重要渠道,“我为群众办实事”是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是不推诿扯皮、不敷衍塞责。《通知》指出,要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解决群众的困难事、烦心事首先要敢于直面基层矛盾,面对群众的诉求,要耐心倾听、要深入调研,不因是棘手的问题就随意应付、推来推去,要常怀一颗同理心,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去办,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你当知心人,才能听到群众最真实的心声。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文件印发出来,是提醒广大党员干部工作重点在哪里,努力的方向在哪里,不推诿扯皮,以责任担当直面基层矛盾,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群众负责。

  不夸夸其谈,以求真务实解决实际问题。“我为群众办实事”重在一个“实”字,即求真务实、不走过场。生活中不乏一些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党员干部,走访调研抱着一副“到此一游”的心态,或随意承诺群众、夸下海口,随后将群众需求抛之脑后。《通知》要求,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注意为基层减负,切实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这是在给那些形式主义的干部敲响警钟,下基层是要以真抓实干的作风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是自己摆拍的秀场。高高在上的干部是走不进群众心里的,言行不一的干部是走不长远的,虚情假意的干部迟早是要露馅的,实干更是衡量一名党员干部是否对党忠诚的重要体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繁荣昌盛。

  不走偏走样,以坚守初心诠释为民服务。《通知》强调,要把察民情访民意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第一步。这就要求要善用调查研究这一法宝,多向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向矛盾纠纷多的地方去,抱着解决问题的目的下基层,直面矛盾、直奔问题。要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要有“群众利益无小事”的为民意识,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为民初心,始终把群众放在重要位置。学好党史,学好先辈们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以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为榜样,照亮自己干事创业的前行路。多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找寻“为民服务”的共性,以坚守初心诠释为民服务。

党的改革开放史学习篇5

  从春运变迁体味改革开放的获得感

  20xx年春运1月21日正式开始,预计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29.9亿人次,其中铁路旅客发送量将首次突破4亿人次,再创新高。春节是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回家更是每个在外漂泊游子最殷切的期盼。每逢春运,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熙熙攘攘,全是归家前后忙碌的身影。从共和国成立之初到现在,绿皮火车、客车、轮船、飞机、高铁……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不仅带来极大便利,也见证了中国的巨变。

  上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物资稀缺,人口流动小,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春运”。这一时期的火车以蒸汽机车为主,虽是绿皮车、闷罐车,条件差、速度慢,但对大多数人来说,火车票仍是奢侈品。春节主要以短途探亲为主,客运汽车是运输主力。80至90年代,国家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农民工”成为春运主客流,内燃机车较为常见,火车成为春运期间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这段时间的“绿皮车”满满当当的车厢里,有时厕所都站着人。虽然条件不好,仍挡不住人们归家的急切心情。

  而从90年代末期,骑摩托车,载着亲人和行李,千里迢迢回家过年的场景开始出现。20xx年后,飞机、高铁成春运主力,还有自驾,甚至有了拼车、租车。20xx年6月25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诞生,不仅实现了350公里的时速,还装配了充电插座和无线网络。至此,春运回家又多了一个选择,且路途花费时间也大大减少。共和国即将迎来成立70年,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中国交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回家变得更便利。春运回家交通方式的不断变迁,正是经济社会进步的有力见证。

  然而,一些结构性问题,仍带来很大困扰。春运的一个根本性矛盾,即短期激增的旅客数量与有限的铁路运力之间的矛盾,还无法根本上决定“一票难求”,总有人会遇到不舒适体验。面对30亿左右人次的发送量,若想实现回家过年的旅途更顺利、回家的心情更舒畅、旅途更安全,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执法部门,就该拿出更大的胆识。

  而作为乘客,有一份挑剔实属正当,却也需保持一份宽容和平常心。毕竟,如今的春运体验已有了很大进步。通宵排队买票的日子已成为历史,中国人乘高铁、动卧车等新型方式回家,“千里故乡一日能返”已成为现实,这令全世界惊叹。虽然我国铁路闻名世界,但铁路部门的服务也并非没有瑕疵,尤其是遇到被称为“地球上最大规模人口迁徙”的春运,“一票难求”等仍是难题,有待破解。

  春运要“走得了”更要“走得好”,于是,增运力、治拥堵、惩失信,当然一个都不能少,这有赖于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提升管理、服务和执法力度。每年春运,为了呵护这份回家的渴望,交通部门年复一年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改善交通运输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就是为了让出行的旅客平安而愉快地到达目的地。如今,原来排成长龙的购票队伍变短了,网络、电话等订票方式使回家更便捷。人脸识别、春机器人、铁路+网约车等一系列服务产品为“智慧春运”保驾护航。

  春运,不仅是交通等部门必须完成的一道现实考题,也是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之义。毕竟,人们看到了铁路部门在全力提升服务。相信随着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的“智慧春运”,一定会年年惠及回家过年的中国人,使国人在主要靠铁路旅行过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回顾我国春运,不仅令人感慨万千。改革开放40多年,春运发生了巨变,这使国人获得感倍增。春运也是改革开放的一面镜子,照出了一张张国人的笑脸。愿笑脸永远伴随中国人的春节回家路,顺祝每一个回家过年的人旅途愉快!

党的改革开放史学习篇6

  善用身边榜样教育党员

  《古田会议决议》指出,党内最迫切的问题是教育的问题,各级党组织不单是解决问题和指导实际工作的,还有教育同志的重大任务。教育党员首要吸引党员参与,毕竟“吸引人才能教育人,打动人才能说服人”。用身边人身边事开展教育,就是比较能够吸引人、打动人、说服人的有效方式。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人非生而伟大,而是用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干出来的,是用矢志不渝、孜孜以求的努力付出铸就的伟大。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闻名于世的伟人,惊天动地的事件,这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大人物、大事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身边人,专心专一、滴水穿石的身边事,这些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小人物、小事情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我们,无时不刻都在激励我们前进。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榜样并非皆在异地远方,三人行必有我师,追梦路上不乏同行榜样,那个人可能是父母、朋友,也可能是领导、同事,更有可能是与你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却不曾相识的陌生人。我们要深入挖掘辖区内曾经参与革命、建设、改革与时代同步的前辈人物故事,全面梳理他们亲身经历的历史片段,融入当时历史大背景,生动展示出来。我们要善于总结归纳当代当下共同经历的酸甜苦辣,善于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标杆、榜样塑造起来、讲述出来,让鲜活事例、感人精神真正润物细无声,感化万物、激励大众。

  “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伟大征程需要榜样的接续和传承,吾辈自当继承榜样精神,汲取榜样力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要学习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挺身而出的钟南山、张伯礼、陈薇等,不断传承伟大抗疫精神,要学习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涌现出的毛相林、张桂梅、黄文秀等,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要学习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乡村致富带头人,学习驻村帮扶、合力攻坚的广大一线党员干部,学习共建共管、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人员,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干事创业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不断汇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磅礴力量。

党的改革开放史学习篇7

  新中国成立70年锦绣巴蜀展新颜

  滚滚江水,沧海桑田。新中国成立70年来,都江堰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80多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076万亩;巴蜀儿女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描绘出一幅幅犹如都江堰一般波澜壮阔、激越豪迈的治蜀兴川画卷。(7月29日新华网)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不断创造伟大奇迹的70年。这些奇迹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大景象。如此盛大景象,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立足中国国情不断探索、不断奋斗、不断创新的结果。

  伴随着共和国前行的脚步,地处中国西部的四川,在70年的风风雨雨里,也留下了一串坚实而又闪光的足迹。解放之初的四川,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以治蜀兴川,交通先行为例。从新中国成立后依靠自己力量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到我国首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全线通车;从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桥隧占比40%的成昆铁路,到被誉为“雪域天路”的川藏公路,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嗟叹成为历史。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加快构建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渝高铁开通,西成高铁开通、雅康高速公路通车、成贵铁路四川段开通……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宝成铁路上的马角坝车站有了新的功能,中欧班列每天从这个小站驶过,途经阿拉山口,将“四川造”货物运往欧洲。如今,从成都开行的中欧班列累计超过3800列,数量保持全国第一。通过开辟“空中通道”,地处内陆的四川成为重要的全球中转枢纽。如今的四川,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

  锦绣巴蜀展新颜。四川的发展是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一个缩影。依托日益完善的开放通道,不沿边不靠海的四川,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着力构建“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回顾风雨历程,成绩来之不易,启示弥足珍贵。70年的发展历程雄辩地证明,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办好四川一切事情的根本前提。

  从“蜀道”不再难,开放变前沿,到“敢为人先”促改革“天府之国”展新颜,再到保护绿水青山,建设金山银山,巴蜀大地生机勃勃,人民生活欣欣向荣,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四川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四川视察指导、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对四川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这此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四川改革发展量身定做的“定盘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川篇”,是做好新时代四川工作的根本遵循。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带着胜利的豪情我们回望过去,四川70年的发展成就已永载史册;怀揣伟大梦想我们展望未来,新时代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天府之国如此多娇,今日之四川,正站在新的起点上,只要我们从新中国70年历史中汲取营养、汲取智慧,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砥砺前行,就一定能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开启更为光辉的历程、创造更为伟大的奇迹,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党的改革开放史学习篇8

  20xx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深圳,做出了重要讲话。他在大会上说到:“当前,世界经济面临诸多复杂挑战,我们决不能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改革开放史就显得尤为重要。

  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此次会议上,我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改革的一方面,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的生产力;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也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另一方面,从1984年起,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对于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有效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对外开放方面,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享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采取了梯度推进和不同形式的对外开放政策,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0余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如今,在世界百年变局的时代,国际局势加速演变,我国的改革开放也已进入深水期,所遇到的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因此,我们唯有牢牢把握以下几点,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四十余年来,我国在改革开放中积累了诸多方面的有用经验,而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我党发展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思想又指导着我国的发展实践,推动我国行稳致远。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我们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

  40余年来,我党积极应对各种风险考验,持续推进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0余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我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确的,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

  三、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全面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如今,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既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科学的历史观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更应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断锤炼自己,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洪流中,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书写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的历史。

党的改革开放史学习篇9

  让“四史”学习成为“爆款”

  “双11”即将来临,各大电商纷纷推出新颖商品,一时间,广大消费者们争相抢购,有些销量极高的便成了“爆款”商品。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四史”中凝结了我们党和国家的经验智慧,也在照鉴着未来的更大辉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员干部要保持学习“四史”的热情,让“四史”成为学习中的“爆款”。

  常念常想,理念引领,求学思想须“抓实”。“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在历史这面镜子中,我们能够更好地看清世界、认识过去、把握未来,通过总结历史成败经验,更好地把握规律,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同时,“四史”也给予我们精神力量,引导我们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如此,走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中华民族将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四史”的重要性,激发“想学”的动力,厚植“愿学”的想法,常常提醒自己,不忘学习“四史”。

  常学常新,踏实为重,努力学习须“做实”。“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四史”内容各有侧重,党员干部们要在品读党史中,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面对挫折时如何解决问题、破除万难,一步步地不断走向成熟;要在研读新中国史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要在阅读改革开放史中,感受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带领人民开启伟大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在精读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回顾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世界社会主义历程,深刻理解发展规律。要用好“8小时之外”的时间,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常用常行,践悟为本,坚实行动须“落实”。文化的自信彰显,思想的引领带动,精神的弘扬激发,落脚点都在于行动。“四史”的学习,不仅要读于心,还要显于行。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自觉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头脑,真正做到入心入脑。另一方面,要深入理解“四史”中所折射出来的艰苦奋斗精神,主动到各种战役一线经风雨、壮筋骨,“重任在肩,党员责无旁贷;惟其艰难,须更显勇毅”,怀着愈挫愈奋的勇气、化危为机的智慧,善于把“挫折”变“存折”,敢于把失败当磨练,练就过硬基本功,稳扎稳打走更远。

推荐访问:史学 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