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信友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事迹材料 范文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第二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及其演变【优秀范文】

时间:2022-04-05 11:45:0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第二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及其演变【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第二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及其演变【优秀范文】

 

 第二章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及其演变

 教学目的:掌握世界政治格局的含义、演变;掌握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掌握当今世界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深层次推手。大国或者大国集团力量对比的变化是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直接原因。多极、民主、和平是 21 世纪世界政治格局演进的理想目标和必然归宿。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

 主要内容:世界政治格局的含义、演变;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当今世界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教学重点: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当今世界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国际恐怖主义。

 教学难点:雅尔塔体制;如何认识两极格局解题后的世界政治新格局;国际恐怖主义。

 教学方法:教师课堂导入,理论授课为主,问题讨论为辅;部分内容翻转课堂式教学;运用超星学习通开展课堂交流、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教学时数:3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当代世界政治的基本构成与主要影响因素 一、当代世界政治的基本构成 世界政治的基本构成指的是参与世界政治的行为体。能够参与世界政治的行为体必须能够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一定的职能作用,能够在国际世界政治中与别的行为主体相互交往,具有独立的国际地位。世界政治的行为体包括两大类: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

 1、国家行为体 国家是世界政治的基本元素,从国际法的角度来讲,国家必须具备四大要素:主权、领土、居民和政权组织。在这其中,主权是国家的基本属性,主权最经典的也是最早的定义是法国哲学家 Jean Bodin(1530-1596)在其 1576 年发表的《共和论六卷》中提出来的:“统治公民与臣民的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这一概念最初是要解决教权与王权问题的,是要确立国内统治者的权力地位。主权分为对内主权和对外主权,前者是指国家对内享有最高的和最终的政治权威,后者指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是平等的一员,享有独立自主权。国家作为国家最基本的行为体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国家是世界政治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非国家行为体如由政府间国际组织是由国家组成并代表国家利益的,受国家意志的限制与支配;非国家行为体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

 2、非国家行为体 非国家行为体包括国际组织(IGOs、NGOs)、跨国公司,还包括国际政治运动、种族集团、政党和其他政治组织,甚至包括个人。

 二、影响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主要因素 1、影响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国际主要力量的消长变化。

 2、影响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直接因素是国际主要力量的对外行为因素,包括国家利益、国际战略和国际环境。

 第二节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变化 一、二战前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与演变 世界政治格局是国际舞台上各种政治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其形成取决于主要国家和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对比,取决于主要国家货国家集团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政治格局自近代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问世以来,虽几经演变,但在二战前,一直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即格局的演变是以欧洲资本主义列强主角,已欧洲大陆为中心展开的。欧洲中心格局主宰世界长达几个世纪,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演变阶段。

 第一、主权国家基础上的国际政治格局形成阶段(1648-1815)

 第二、列强并立、多级均势格局阶段(1815-1870)

 均势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影响最大的、历史最悠久的传统理论,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对西方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也最为显著。对于均势的界定有很大的歧义,大致有以下几种间接:第一是表示力量的均衡;第二是国际斗争中一种特殊的稳定状态;第三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手段,是显示武力的艺术;第四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政策,是维持国家之间权力平衡的一种对外政策,旨在防止一国控制并危害别国的安全。

 第三、欧洲列强间的两极对峙格局(1870-1918)

 第四、国际力量频繁分化组合阶段(1919-1945),这一阶段的国际政治格局际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演变迅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短暂的均势到动荡不定时的“三角格局”再到全面宣战的两极格局。

 二、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 战后世界格局经历了两极到多极化的演变过程,大体上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二战结束到 70 年代初),第二个时期为世界格局开始从两极格局向多极转变(70 年代初到 90 年代初),第三个时期为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是雅尔塔体制。

 1 1 、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是指美苏英三国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后一六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在德黑兰(Teheran)会议(1943 年 11-12 月)、雅尔塔会议(Yalta Conference)(1945-2)和波茨坦(Potsdam)会议(1945、7-8)等一系列会议上达成的协议的总称。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德国的处置问题,远东问题、苏联与西部邻国领土疆界划分问题以及关于国际组织和国际秩序问题。雅尔塔体制的核心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基础,它所体现的东西关系和美苏对抗,是战后两极格局的核心和标志。

 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一,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二,使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欧洲获得了相对稳定;第三,有利于维持战后长期的和平局面。其消极作用也是明显的,第一,体现了强权政治;第二,重新划分国界,分裂民族,对世界局势的长期稳定不利;第三,两极化和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成为战后世界局势紧张的根源。

 2 2 、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立

 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发动了“冷战”,所谓“冷战”是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除直接的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活动的总称,为了实施“冷战”,美国等西方国家构筑了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遏制、政治对抗、经济封锁、思想渗透、组织包围等冷战体制。

 凯南的主张(1946/2/26)为美国推行遏制苏联的“冷战”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铁幕演说”(1946/3/5)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杜鲁门主义”(Truman Doctrine)(1927-3-12)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联盟正式破裂,冷战正式开始; 北约和华约的成立使东西方在欧洲对峙的界限更加分明,世界政治形成了两极格局。

 3 3 、两极格局的特点

 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国家害怕、敌视并千方百计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和蓬勃兴起的世界革命运动,尔美国又借此机会谋求世界霸权。两极格局具有以下特点:政治上两大力量势不两立;军事上两大集团激烈对抗;经济上两种类型的经济并行发展,交往较少;两大阵营内部基本上是一元结构、一个中心;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

 三、五、六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末,世界政治格局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

 组,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抗中出现一定的缓和,局部的危机、热战与和平解决争端相互交错; 2、社会主义阵营分裂; 3、资本主义阵营分化;(戴高乐主义,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等)

 4、第三世界的崛起。

 四、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转变 1、两极格局的松动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信息技术开始席卷全球,它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导致一些国家的兴衰,从而使全球政治格局发生变化。70 年代初到 80 年代末,世界政治格局的突出变化是从两极逐步向多极转变。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是这一时期世界格局的主导方面,两国攻守的态势互有转换。70 年代苏攻美守,1969 年“尼克松主义”的出台表明美国开始收缩力量、确保重点。这一时期,广阔的中间地带是美苏争夺的焦点,核优势地位是重点领域。进入到 80 年代后,苏联经济恶化,科技滞后,军备包袱沉重,处境困难,在此情况下,美国转守为攻,里根提出了“扩军抗苏,重振国威”的口号,并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苏联被迫于 1985 年主动提出于美国谈判,美国表示同意。从此,美苏关系出现缓和。

 与此同时,西欧实力增强,联合进一步向广度与深度发展。日本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提出了“多边自主外交”,谋求“国际国家”的地位,这使得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美、欧、日三强并立的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独特的、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也逐步展开,并加强了联合,成立了不少区域性国际组织。

 2、两极格局的结束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德国统一,标志着战后“雅尔塔体制”的结束。1991 年 7 月,华约宣告解散,1991 年 12 月,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3、新旧格局转换的原因及特点 根本原因: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 直接原因:美苏长期争夺世界霸权,大搞军备竞赛,结果拖死了苏联,拖弱了美国 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特点:它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这次格局转换比以往复杂得多,同时从两极格局终结到形成新的多极世界格局将有一个比较长的过渡时期。

 五、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国际政治关系的新格局 1、对于国际秩序的构建,国际社会中存在着多种设想和倾向 美国: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其他力量相配合来主宰世界的“一极化”格局。

 西欧和日本:建立一个美、日、欧三家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三级格局。

 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世界新秩序观。

 2、对 21 世纪世界新格局的展望 第一,新的世界格局将是由美、欧、日、俄、中等大国或国家集团组成的多极格局。

 第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下,世界将形成若干区域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第三,在新的多极世界格局中西强东弱的态势短时间无法改变。

  第三节

 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1、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机遇和有利条件; 2、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

 3、反对和制止战争的力量在不断加强; 4、世界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多极化趋势和单极化趋势仍在继续发展和斗争。

 1、美国“一超”地位突出 美国力图保持唯一的超级大国的地位,凭借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美国宣称要领导和主宰世界。为此,美国特别投放提防在欧亚出现与它平起平坐的大国。在欧洲,继续设法削弱俄罗斯的军事力量,遏制俄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并坚持北约东扩,推行“颜色革命”;对欧盟建立自己的快速反应部队持反对意见;在亚洲,加大遏制中国的力度,或明或暗地支持台独,支持日本谋求军事、政治大国地位。

 2、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仍然继续,并出现新的局面。西方世界的控制与反控制的较量时起时伏;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世界发展也呈现出多样性,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同时,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欧盟的战略目标是通过欧洲的联合和团结,重建强大而统一的欧洲,摆脱美国的控制,争取达到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为此,欧盟目前对内深化联合,对外全方位的发展关系。日本的战略目标是籍其经济实力,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从亚洲走向全世界,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一极,为此,日本欲同美国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积极扩大在亚洲的影响。俄罗斯的战略目标是实行全方位伙伴关系外交战略,致力于重振和大国地位,为此,俄罗斯实行“双头鹰”外交,加强同中、欧的关系,以平衡和牵制美国。

 当前的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正确理解:第一,多极化是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而非定势;第二,多极化正朝着牵制美国、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方向发展;第三,多极化趋势错综复杂,发展进程不会一帆风顺。

 三、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在缓和与多极化的背景下,大国关系进行了重大调整并继续进行深刻的调整。大国关系的调整与改善,有利于和平与发展,促进了当今国际形势趋向缓和。

 1 经过调整,俄罗斯与美欧各国关系趋于稳定,俄日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

 2 中国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明显,积极探索与构筑新型“伙伴关系”,2001 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发展,中日建立了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英、中国与欧盟建立了全面伙伴关系,中法建立了长期的全面伙伴关系。

 3 大国之间纷纷建立新型的伙伴关系。如俄日建立了长期的建设性伙伴关系等,这些新型伙伴关系,虽然内涵不同,但有共同的特征,一是不结盟,二是不对抗,三是不针对第三国。这无疑有利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总体上来讲,在未来一段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国关系继续会呈现一超多强的态势,多强与一超之间的制衡与反制衡、限制与反限制之间的斗争将贯穿大国关系的始终。多强之间联而不合也是大国关系的一大特征。

 四、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在不断加强 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方面,联合国发挥了...

推荐访问: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及其演变 世界 第二章 国际关系 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