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信友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事迹材料 范文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县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调研报告11篇

时间:2022-06-24 15:45:03 浏览量:

县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调研报告11篇

县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调研报告篇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关键在于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系统推进。下面我将围绕五个振兴,并结合镇的工作举措来阐述。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根本保证。只有振兴乡村的产业,才能增加乡村的血液,乡村的发展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产业振兴,一是要以农业为基础,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二是要加快推进品牌化,整体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三是要注重发展第三产业,做好农旅融合,打造靓丽名片。四是要发展好集体经济,增加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只有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才能把群众重新凝聚起来,打造出一支专业化的职业农民队伍,以带动农业提质增效。

  产业振兴方面,我镇积极推进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发展了猕猴桃、柠檬、脐橙、白芷、小龙虾、青蛙、黑山羊等特色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双流村利用集体经济资金,修建了660立方米的冻库1座,购置了两台农机,提供农资统购、农产品统销,技术培训,大型农机社会化租赁等服务,目前盈利已突破20万元。

  乡村要振兴,人才振兴是重要支撑。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一是要发掘和培育本土人才。本土人才对故乡感情深厚,愿意反哺乡村,这些人是乡村振兴战略中较为稳定的人才力量,要加大对他们的培养。二是要加大力度向外引进技术人才,从经济收入、情感获得等方面建立健全引才机制,让外来人才有获得感和归属感,并通过传帮带模式,达到引进一人,教会一片的效果。三是要多为基层干部创造外出学习交流机会,同时要在晋升政策上适当向乡村基层干部倾斜,进一步增强他们服务基层热情和扎根基层的信心。

县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调研报告篇2

  乡村振兴战略侧重于从顶层设计角度为农村发展指明方向,意在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提升。脱贫攻坚从致贫的因素出发,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扶贫措施,帮助每个贫困户脱贫,侧重于微观政策。作为各级干部,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研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问题,重点唱好“三部曲”。

  唱好“政策转型曲”。围绕精准扶贫,各级都制定了一系列到村到户的扶持政策,对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和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乡村振兴阶段,各级干部应在此基础上扩大扶贫范围,实现扶贫资金逐步向非贫困户开放,激发农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精准扶贫政策的民主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实现其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坚持乡村振兴建设总目标与乡村自身的特色结合,制定差别化的扶持政策。

  唱好“城乡融合曲”。城大乡小的格局凸显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中城乡何以融、如何融的双面性。各级干部在此项工作中要做到空间规划有序,以距离城镇中心和实住人口为参考,将乡村进行特大乡村、大乡村、中等乡村、小乡村分类,采取城乡融合归类,实施壮大、合并、融入的指导策略,做到城乡机理有别,对于承载独特地域文化的建筑及其它样式给予保护,避免在拆建中导致文化流失。

  唱好“技术互补曲”。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政策的有效衔接需要技术上的相互补充,各级干部应将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技术发展纳入农业信息化发展计划,形成纵向相连、横向相通的技术体系。乡村振兴方面,要加快乡村地区的网络建设,引进信息技术人才,通过大数据分析农业发展市场需求,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并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脱贫攻坚方面,通过建档立卡和扶贫开发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完善精准扶贫数据库,为建档立卡户精准退出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一个大课题,各级干部要以产业发展为推动,以教育和医疗为保障,以环境改善和乡村治理为基础,打造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县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调研报告篇3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_大精神,进一步拓宽视野、转变思维,更好地抓党建引领促乡村振兴,通过参观多个美丽乡村建设点、园林基地、采摘基地以及党群服务中心,听取了相关负责人对该村党建引领、美丽乡村、文明创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工作的详细介绍。对“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夯实基层党建,巩固振兴基础

  整合优势资源,让党支部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者和命运共同体。选派街道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党建指导员,常驻基层支部指导各项工作开展。发挥党小组长基石作用,选优配强中坚力量,构建更为稳固的组织框架和后备梯队,培养一批懂基层、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

  二、着力把脉定向,带头振兴示范

  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党员干部“早九晚九”的工作模式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行为准则,每个干部在埋首案头、山间挖土、走访宣讲之间自然交替,让党员干部带头成为“乡村振兴”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成为服务群众最有力的回应。

  三、做好融合文章,激发振兴活力

  做好“城乡融合、以城带乡”文章,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充分挖掘“山水、村落、生态”等旅游资源,开发自耕园艺、家庭自助厨房、互联网销售平台等农业延伸特色服务,探索城乡共享菜园建设模式,提升本地农副产品附加值。结合实际,建立党员群众讲习所,讲习内容涵盖党课、农业技术等各方面专题,大力培育有担当、勤作为、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成立新乡贤委员会,推选堪担表率、经验丰富的村民担任乡贤,积极参与村民矛盾调解,构建村风淳朴、村民自治的和谐乡村文化。按照就地取材、就地造景、节约资源、不大拆不建的要求,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及房屋资源,引导并规范村民发展农家乐、茶馆、小超市等家庭经营,打造绿水青山的生态样本。四、突出党建引领,找准乡村振兴着入点

  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建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加快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始终将加强党建工作摆在首位,以农村党组织为龙头,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依托,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建强组织作保障,抓好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提升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水平。

县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调研报告篇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时代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对“三农”工作作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三农”发展必将开辟新局面,亿万农民更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充满期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日益突出。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然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到2020年,我国将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并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只有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繁荣农业、富裕农民、振兴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如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描绘了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和路线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遵循。产业兴旺,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农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

县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调研报告篇5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对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

  13亿多中国人中,有着近10亿农民,农村成为了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关系“幸福百姓”获得感的提升,关涉“美丽乡村”愿景的实现,关乎“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社会变革的急剧转型,三农问题成为了我们心头难以放下的牵挂。“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乡村振兴已刻不容缓,而只有让人们愿意回、回得去、留得下,乡村振兴方有希望。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民必须富,让人们愿意回。乡村若是“梧桐树”,便会引来乡贤游子们这些“金凤凰”,正所谓“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乡村的振兴发展的对“城归”的引力第一要义就植根于农民生活的富足,从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社会治安、养老方面成为农民最为关心最为迫切的问题,只有为农民生活奠定坚实的生活保障,方才能调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农民工返乡,又能够不断促进广袤乡镇百业兴旺,以创业促就业、增收入,从而打开了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乃至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从而又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村必须美,让人们回得去。农村是农民的家,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家能够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改变农村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还农村以“松月夜生凉,风泉满清听”的随意而居是游子们的虔诚向往。而当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了块块土地;当生活垃圾玷污了弯弯清泉;当秸秆焚烧污浊了朗朗晴空,乡村的土壤、水体、大气的污染直接影响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何谈夯实返乡回归之基?失去了乡村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质、安全的食品,乡村振兴就失去了游子们的青睐,就失去了永续利用的战略资源,何谈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才是乡村振兴的依托。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业必须强,让人们留得下。兴业致富是许多人逐梦的源动力,而守业安居则是广大农业经营者的定心丸。乡村留得住人才是乡村持续振兴发展的应有之义,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则是让“城归”留下创业守业的必由之路。当农业搭上“旅游+”的快车,乡村旅游便为乡村提供了“重塑”与“再生”的机会。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宁静致远,田园丹青的乡村旅游因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人们新的选择,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经济迈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将会有更大作为、更大担当,方能不断填充着乡村振兴的底色。

  缘木求鱼不可取,竭泽而渔不可行。全民期待“美丽乡村”的今天,用富民之美给村民一个富足的生活条件,用生态之美给游子一个身心休憩的家园,用强业之美给城归一个勃勃发展的生机,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强业的多赢之路,才会实现乡村宜居安康的振兴之梦。

县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调研报告篇6

  乡村振兴关键要激发地方活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果中国的农业没有搞上去,中国的农村依然凋敝,中国的农民依然处在贫困的边缘,那么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不彻底,不全面,全面小康也就失去了基础和意义。乡村振兴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全力推进和实施这个战略。如何抓好落实,关键要激发地方活力。

  乡村振兴战略关乎全局、关乎根本、关乎长远。从十九大报告,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到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调研调查,都发出了一个明确信号,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履行责任担当。既要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先行,也要明确任务书、作战图,更要一把手抓一把手,层层压实责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任务。唯有真正把乡村振兴作为“一把手”工程,摆到优先位置,才能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按照中央要求,结合地方实际,拿出规划图与施工图,挂图作战,精准对表,各自履职尽责,主动担当,切实解决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各种矛盾问题,积极探索实践,这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的时代使命和厚重责任。

  乡村振兴关键在发展。唯有发展才能让农民致富奔小康,而发展必须做到高质量。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各地资源禀赋不同,要结合各地实际来抓好高质量发展,要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在乡村旅游发展上,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而是要做到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不仅要开放保护好各地原汁原味的地域风情,而且还要发掘发扬地方历史文化。

  在农业产业发展上,要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今年,农业农村部开展“农业质量年”行动,新制定修订农药残留标准1000项。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大力补上农村农业短板,让更多资源配置向“三农”倾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加大对农村道路基础设施的投入,实现现代农业与小农户有效衔接等。

  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从哪些方面去着手改革,如何推进这些改革,需要地方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有一个深刻认识。改革的目的就要激发动力活力,因此要从激活 “人、地、钱”要素着手,全面释放发展活力。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出台扶持政策,20xx年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次。地方就要把握这个机遇,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人才“活水”。

  土地是农民实现发展致富的根本。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做好土地这篇文章,才能释放乡村振兴活力。乡村振兴,“三农”是短板,既要加大公共财政给力,也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通过深化改革,让农村金融回归本源,不再“嫌贫爱富”,把更多资源配置到农村薄弱环节。

县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调研报告篇7

  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自觉抵制市场经济环境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侵蚀。下面是天涯涛源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党课讲稿: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希望大家喜欢。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这一重要论述鲜明表达了我们党把全面从严治党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自身建设关系重大、决定全局,只有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永葆我们党的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保证。新征程上,如何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一、要科学理解“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深刻内涵

  “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深入思考和理论创新,具有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

  (一)坚持政治引领,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政治监督”,“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是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首要任务。

  第一,要坚定执行政治路线。路线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在任何时期都绝不能发生错误和偏移。中国共产党能够在百年历程中始终保持坚定的发展方向和蓬勃的发展力量,根本在于全体党员始终坚定维护和执行党的政治路线。

  第二,要坚决维护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是确保党的肌体健康、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保障。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自觉抵制市场经济环境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侵蚀。

  第三,不断提高政治能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必须确保全体党员具备强大的政治能力。这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聚焦“国之大者”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强化政治担当、提升政治素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二)夯实思想基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一方面,夯实思想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一致、坚定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追求,是9500多万党员乃至14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这一思想基础能够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提供牢固的精神支撑。另一方面,夯实思想基础,要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理论素养。科学的理论是社会实践的反映,同时也是社会实践的指导。党员干部要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高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

  (三)加强组织建设,打造有效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强化党的组织建设、提升党的组织能力、培养优秀的基层党组织,是不断激活党的生命力,进而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全面、严格、精准落实打造强大组织堡垒的基础性工程。党的全面领导、党中央的领导权威都需要基层党组织来实现。党的领导地位不是空泛的,而是具体的,其体现在党通过广大党员在团结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领导群众的过程中贯彻执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将党的意志和决策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起来,使人民自觉认同和维护党的领导。因此要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从严从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坚持作风优良,强化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别于近代中国其他阶级和政党,之所以能够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根本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初心使命和优良作风。党的作风问题,不仅关系到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部署和实施,还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首先表现在作风从严上,具体体现在服务人民的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上。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对待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抵制损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行为,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纠正脱离群众的作风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巩固领导地位的重要保障。

  (五)健全纪律保障,以铁的纪律为党的各项事业保驾护航。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严明党的纪律、健全监督体系、反对腐败问题作为党的政治立场和管党治党的重要内容。严明党的纪律,就是要不断强化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生活纪律等各方面纪律要求。其中政治纪律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时刻遵守的根本纪律,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始终保持强大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健全监督体系,是确保党在自我净化中不断增强领导能力、巩固领导的重要法宝。全面从严治党之“治”,必须通过行之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反对腐败问题,是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领域。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时刻提醒着我们,腐败问题严重破坏和腐化党的健康肌体,必须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保持反腐败政治定力,不断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战略目标。

  二、要深刻把握“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重大时代价值

  “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成果,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深刻总结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百年艰辛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仅是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共产党的特殊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史中为了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巩固领导地位而坚持不懈的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工程,是百年来管党治党的历史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科学继承和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百年经验的基础上,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相结合,向全党上下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号召和政治宣言,把党的建设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对管党治党经验、领导经验、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向纵深推进。

  (二)准确理解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_学说,并在丰富的实践探索中开辟了把马克思主义_学说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道路,真正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一方面,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遵循了马克思主义_学说。马克思主义_学说是被历史与实践证明了的科学_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_学说的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深化了马克思主义_学说。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对马克思主义_学说的丰富和发展创新。

  (三)充分发挥了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指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的准确理解和科学把握。一方面,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探索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设规律,切实保障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一个执政党要找到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正确道路,除了要解决各种外部风险挑战之外,还要善于解决自身问题,而中国共产党就是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实现了党的自我革命和自身发展。另一方面,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从根本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伟大事业需要伟大政党领航前进。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摆在我们面前,需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毅力推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增强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切实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三、要准确把握“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现实路径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全面从严治党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一定要在“治”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确保管党治党取得新的成效。

  (一)一定要坚持全面系统、综合治理。

  全面从严治党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把管党治党的要求落实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覆盖所有层级、系统和行业,做到全方位、全覆盖,不留死角、没有盲区,决不允许“例外”产生“破窗效应”。全体党员都应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自觉接受党的教育管理监督。

  (二)一定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

  抓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就抓住了全面从严治党的“牛鼻子”。要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一级带一级,层层传导压力,带头按制度办事、按原则办事、按群众意愿办事,做全面从严治党的“领头雁”。要紧盯一把手这个“关键”中的“关键”,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防止一把手“一言堂”,个人说了算。要盯住管人管物管钱的重点部门和岗位,深化干部人事、财政管理、行政审批等方面的制度改革,健全公共资源领域市场配置机制,进一步减少自由裁量空间,防止领导干部滥用权力。

  (三)一定要围绕权力运行这个重点。

  管党治党首先要管权治权。要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加快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要进一步削减权力、下放权力,推进简政放权,制定权力清单,探索建立和完善负面清单,扎紧管权限权的制度“围栏”。大力推进党务、政务、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公开办事制度,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提高权力运行透明度,为群众知情、参与提供条件和基础。要强化权力的内部制约和外部监督,把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对权力运行进行实时跟踪、及时督查、全程监督,发现、纠正和查处权力滥用行为,促进权力规范行使。

  (四)一定要坚持思想_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切实用好思想_这个传家宝。要加强思想和道德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用党的建设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强制度建设,是最可靠、最有效、最持久的治党方式。要进一步完善党内法规制度,着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党内监督、选人用人、国有企业监管等制度,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深入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巡视监督,健全完善纪检监察派驻制度,切实加强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部门和岗位的监管。

  (五)一定要坚持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稳步推进。

  全面从严治党是对国家治理核心力量的组织重塑,必须坚持用法治原则和法治方式管党治党建设党,强化党内奉法守纪的理念。要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法治观念,运用法治思维谋划工作,运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自觉服从和遵守法律,防止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要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章权威,切实把党章作为指导党的工作、党内活动、党的建设的根本依据,强化党员干部党的意识,切实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

  同志们,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赋予我们党更加光荣的使命、更加重大的责任。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确保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

县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调研报告篇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统筹推进“无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战略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

  国家社会历史进程告诉我们一个规律:“无商不富,无工不强,无农不稳”。农业作为一个国家最基础的产业,它发展的水平高低关系到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也是决定人民幸福度和满足感的重要指标。我国农村地区老龄化严重,缺少劳动力进行生产,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依靠科技创新,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道路。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然要求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人力投入过高。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打通了农村孤岛融入现代经济的通道,让偏远乡村同外部世界实现了历史性的互通。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等技术手段,有效拉近城乡之间的距离,现代医疗技术不断提升农民健康水平,新一代生物技术、新材料等的发展,为乡村真正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实现农村现代化,必然要求人力资源的创新。人是高新科学技术实施的载体,只有农村人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新科技才能在农村地区真正的得到应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人才、靠资源;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在农村创造一个让人才发挥才能的舞台,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深化加大农村人才体制的改革,出台一系列的奖励措施,支持和鼓励我们的大学生、返乡农民工、成功人士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创业,鼓励他们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进行创新性的工作,能有效的激发出我国农村的内生活力。同时,也要培育一批有文化、爱科学、懂技术、敢创新的新农民,为农村生产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保障人力需求,也是十分必要的。

  乡村振兴是一个伟大的课题,它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成功与否,关系到我们人民的根本利益,创新发展技术,打破常规思维,树立大局观念,埋头艰苦奋斗,相信我们一定会夺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

县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调研报告篇9

  时间一天天过去,暑期社会实践结束也有十天了,想到当初我们顶着炎炎烈日东奔西走去了解乡村振兴的发展与进程,在我的记忆里有着许多关于“三下乡”活动的片段,在那里有贫困落后的小村庄里热情的爷爷奶奶;有认真为我们讲解乡村振兴知识的村干部;有刀子嘴豆腐心的政府职员……还有很多人情冷暖,以及我们对乡村现状的认识。

  想起我们团队刚刚成立时候的场景,那时我们团队队员之间还不是很熟悉,各自带着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梦想聚在一起。记得当时我们在一起商量了很多个社会实践主题,但最后我们选择了乡村振兴这个主题。我们好奇农村的经济文化和发展现状,因此想要了解农村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探究农村的发展奥秘和建设改革。

  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社会实践,每个人都会因为未知的将来而感到一丝丝紧张,但也被未知的事情所吸引,我们每个人都很努力怕被别人甩远。也许有些最初的队员因为有些原因而退出,但是团队每次在一起开会在一起做事大家都会提出自己的看法不断完善团队的基础。记得当初每次开会时间都很难定,我们来自不同专业,我们各有各的事情,但是大家都会为团队着想挤出自己的时间,因为我们是一个团结的团体。

  为此,以青春的名义,以时代的号召,我们将成立主题为“改革开放之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调研团。创造一个挑战自己的机会,促进十堰地区农村的发展。并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让广大农民朋友学习更多的先进思想与理念,建设一个农业强、生态美、农民富的全面发展的乡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与改革同行,与振兴为伍,与发展为伴,与复兴为友!

县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调研报告篇10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专题党课讲稿。

  同志们: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到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不仅带给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更夯实了“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的根基,为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中,我们进一步彰显了制度优势、激发了亿万人民的精气神,这构成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信心和底气。那么,如何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交接好,夺取乡村振兴新的更大胜利?下面,我想谈谈我的一些认识,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一、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创造了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一)称之为奇迹,是因为我们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脱贫大事,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攻坚难题。2012年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党中央就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当时我们面对的需要帮扶的贫困人口,不仅贫困程度深,自身发展能力弱,而且大多分散在交通信息闭塞、经济发展落后、自然条件恶劣、高山大川阻隔的地方。在8年攻坚期内,我们实施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电力扶贫等一系列扶贫举措。短短8年时间,从温饱有虞到吃穿不愁,从看病、上学有困难到基本医疗、义务教育有保障,从住危房、喝苦咸水到住房、饮水安全有保障,从交通闭塞到内联外畅,从产业匮乏到百业竞兴,从坐等救济到自强不息,从陈规陋习到文明新风,贫困地区发生的每一个变化都是历史性、标志性、趋势性的伟大成就。

  (二)称之为奇迹,是因为我们成功地打破了减贫边际效果递减的“规律”,历史性地实现了绝对贫困清零。2012年年底,我国有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用8年时间帮助这么多人摆脱贫困,本身就是一个巨大挑战。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我国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成功地攻克了减贫边际效果递减、贫困人口下降到一定水平后往往难以继续下降的世界难题。国际经验表明,当贫困人口数量占到总人口的3%左右时,减贫就会进入最艰苦的阶段。2017年我国接近这个临界点时,党中央及时作出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有了这样的战略部署,我国的减贫速度才得以保持。2018年至2020年,我国贫困人口仍分别减少1386万人、1109万人和551万人。

  (三)称之为奇迹,是因为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2020年10月9日,世界银行发布报告称,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衰退,全球可能将新增1亿多极端贫困人口。这是世界银行1990年开始编制该数据以来,极端贫困人口数量增加幅度最大的一次。而我国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出色地答好了抗疫、抗洪两道“加试题”,如期兑现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二、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经验

  习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因此,我们要弘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汲取脱贫攻坚经验,完成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

  (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核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其以“人民”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华儿女谋幸福提供了根本遵循。从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步入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内容更广,在物质文化需求的基础上衍生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新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民的意愿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践行新时代“为人民”思想,实现新作为。

  (二)要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为统领。“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举全党全社会之力集中脱贫攻坚,为最终实现全面脱贫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到新时代的百废俱兴,从抗击外来侵略的革命战争,到同舟共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集中力量办大事”始终贯穿其中,可以说,制度优势是我们不断前行的最大底气,它能化危为机、化险为夷,为我们有效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利益提供了根本保障。新时期,面对风云变换的形势,唯有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战胜各类风险和挑战,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集中力量是基础,集中执行才能发挥出洪荒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下好全局一盘棋,集中执行,全力行动,所谓“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就是要在前行的道路上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三)要坚持“精准施策,真抓实干”为途径。实现精准脱贫目标任务,关键在于我们坚持精准定位、精准发力、精准施策、真抓实干。受地理环境、人文渊源、历史条件等因素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各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贫困原因不尽相同,因此,在脱贫攻坚进程中,精准定位便于精准施策,才能取得精准扶贫效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突出重点,统筹推进,靶向施策,精准发力。“精准施策、真抓实干”,要求我们运用科学手段、科学方法,对事物的发展做出精准研判,在此基础上,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与人民需求相呼应,最终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三、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是夺取乡村振兴更大胜利的新起点

  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新高点,我们应当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不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为全面乡村振兴汇聚磅礴力量。

  (一)要锚定新目标。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要回归新的起跑线,瞄准新目标新任务,接续奋斗,推进各项工作全面提升。要从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提升。脱贫攻坚工作中,为了促进群众增收,发展了一些短平快的产业,在实现贫困村、贫困户脱贫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乡村振兴中,要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把产业发展从简单的产业扶贫模式转换到产业兴旺的思路上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品品牌,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乡村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要从补齐贫困村短板向全覆盖提升。在脱贫攻坚阶段,重点是补短板,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主要向贫困村倾斜,在非贫困村投入上相对不够。推进乡村振兴,要适应发展的新特点和群众的新期待,着力在扩大覆盖面、提升整体水平上下功夫,统筹推进各村协调发展,逐步实现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目标。要从注重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要针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着力在延伸产业链条、做响农业品牌、激发产业活力上下功夫,实现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科学化、信息化发展,形成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从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向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形成工农互补、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要抓好关键点。乡村振兴是个长远目标和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要抓好关键重点,科学谋划,有序推进。要坚持规划先行、因村施策。无论是产业发展、环境治理还是促进群众增收,都要编制规划,而且要注重各项规划的统筹和融合,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高质量的规划引领高质量振兴。要坚持突出特色、提升内涵。乡村振兴不可能千篇一律,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优势,聚焦文化、民俗、产业、生态等,宜农则农、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走好差异化发展之路。坚持农民主体、共建共享。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角,要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着力发挥其主人翁和主力军作用,重大事项要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真正做到共建共治共享。要坚持固本强基、党建引领。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的是党支部、村干部。实现乡村振兴必须靠战斗力强的党组织来引领,靠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带动。要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好、育好、用好、管好农村党组织书记,抓好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提升工作,使农村党组织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

  (三)要强化领导力。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要建立领导机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党政一把手要负起第一责任人职责,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进一步深化领导干部联系包村机制,推进力量向乡村振兴一线下沉,工作在乡村振兴一线开展。要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要营造良好氛围。广泛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宣传工作,把新政策、新部署、新要求落实到农村基层一线,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宣传典型,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营造浓厚的氛围。经验之举是前行之本,学用结合是攻坚之要。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这场大考,世人点赞“中国经验”,我们要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把实事办得更好、好事办得更实中,创造更多“中国奇迹”。谢谢大家。

县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调研报告篇11

  乡村振兴战略侧重于从顶层设计角度为农村发展指明方向,意在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提升。脱贫攻坚从致贫的因素出发,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扶贫措施,帮助每个贫困户脱贫,侧重于微观政策。作为各级干部,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研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问题,重点唱好“三部曲”。

  唱好“政策转型曲”。围绕精准扶贫,各级都制定了一系列到村到户的扶持政策,对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和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乡村振兴阶段,各级干部应在此基础上扩大扶贫范围,实现扶贫资金逐步向非贫困户开放,激发农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精准扶贫政策的民主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实现其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坚持乡村振兴建设总目标与乡村自身的特色结合,制定差别化的扶持政策。

  唱好“城乡融合曲”。城大乡小的格局凸显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中城乡何以融、如何融的双面性。各级干部在此项工作中要做到空间规划有序,以距离城镇中心和实住人口为参考,将乡村进行特大乡村、大乡村、中等乡村、小乡村分类,采取城乡融合归类,实施壮大、合并、融入的指导策略,做到城乡机理有别,对于承载独特地域文化的建筑及其它样式给予保护,避免在拆建中导致文化流失。

  唱好“技术互补曲”。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政策的有效衔接需要技术上的`相互补充,各级干部应将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技术发展纳入农业信息化发展计划,形成纵向相连、横向相通的技术体系。乡村振兴方面,要加快乡村地区的网络建设,引进信息技术人才,通过大数据分析农业发展市场需求,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并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脱贫攻坚方面,通过建档立卡和扶贫开发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完善精准扶贫数据库,为建档立卡户精准退出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一个大课题,各级干部要以产业发展为推动,以教育和医疗为保障,以环境改善和乡村治理为基础,打造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推荐访问:语言文字 全面推进 调研报告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研讨材料 进一步研究部署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汇报 语言文字应用调查报告 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总结 学校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总结 语言文字调研内容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调研活动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总结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