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信友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事迹材料 范文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17篇)调研报告汇编

时间:2023-12-19 10:28:01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7篇)调研报告汇编,供大家参考。

(17篇)调研报告汇编

2022年XX县居民消费状况专题调研报告2022年XX县全民健身基本情况调研报告2022年巩固脱贫成果工作调研情况报告XX村猕猴桃产业调研报告XX村情调研报告XX村养猪调研报告XX区人社局关于2022年就业创业工作调研报告XX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调研报告XX市数字经济发展调研报告XX县教育“双减”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XX州“打伞破网”以案促改工作调研报告XX族乡2022年群众增收工作调研报告调研报告:XX市2022年以来生猪和猪肉市场情况专项调查报告关于XX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促进XX市酒店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关于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2022年XX县居民消费状况专题调研报告

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是我国长期向好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在疫情多点散发的背景下,社会经济复苏受到阻碍,居民消费仍存在波动,为了解当前居民的消费能力、消费信心和消费预期,宁波市统计局借助“浙江民调在线”平台,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居民消费状况快速调研。在本次调研中,XX县共收集到有效问卷1021份,覆盖全县18个镇乡街道,调研对象涉及各个年龄段和各类职业。

一、调研基本情况

调研显示,当前XX县居民消费情况总体平稳,保守心理占据上风,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一)超六成居民看好当前经济形势,消费资源有待发掘。在本次调研中,14%的调研对象认为XX县当前经济形势非常好,50.9%的对象选择比较好,31.5%的对象认为不太好,认为当前经济形势很不好的调研对象不足3%。

(二)六成居民看好当前就业形势,消费根基较为稳固。本次调研中,12.7%的调研对象认为XX县当前就业形势非常好,47.8%的对象选择比较好,36.2%的对象认为不太好,认为当前就业形势很不好的调研对象不足3%。

(三)半数居民认为当前物价水平偏高,消费动力略显不足。调研显示,9.1%的调研对象认为当前物价水平非常合理,40.3%的对象选择比较合理,45.2%的对象认为不太合理,认为当前物价水平很不合理的调研对象不足5%。

二、调研发现的问题

(一)近半数居民对收入预期不满,增收创收仍需助力。从调研得知,8.9%的调研对象对未来家庭收入情况非常满意,45.2%的对象选择比较满意,41.8%的对象不太满意,对未来家庭收入情况很不满意的调研对象不足4%。总的来看,近五成受访居民对今年收入预期不满意。国际环境形式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反复短期之内难以彻底消除,经济回升压力依然较大,如何促进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增强居民消费积极性将成为下一步工作重点。

(二)偿债与储蓄压力凸显,消费空间被挤压。在满足最基本的生活开销后,偿还欠款(31.3%)已成为居民家庭收入的首要去向,日常消费(30.5%)以微弱的差距位居第二,其他的消费去向还包括投资理财(26.8%),培训教育消费(26.2%),大宗消费(10.1%),其中有15.77%的家庭在每月消费过后几乎没有剩余的钱。偿还债务,包括房贷、车贷等,已成为阻碍居民消费的主要障碍,普遍的债务压力迫使居民不得不降低消费预期,部分居民在满足日常的生活消费与债务偿还后,难以积攒存款,进一步削减了消费的可能性。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在收入难以得到明显提升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居民的债务压力,或许是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基础物质消费占主导,消费结构有待升级。在限选三项的日常消费内容选择中,服装消费与饮食消费分别以65%与64.6%成为居民消费的首要内容,选择旅游消费的占32.8%,医疗保健消费占比较小,仅为16.1%。从结构上来看,我县居民消费风格上更偏向于较为基础的基本物质消费,文娱、保健等消费占比较低,居民消费信心不足,钱袋子捂得紧,消费结构有待升级。

三、促进居民消费的建议

(一)稳企业提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收入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想要刺激消费,关键在于提高社会居民的收入,增强居民消费的底气。一方面,需要着力做好稳企业稳预期工作,持续落实减负纾困,全力以赴保通保畅,精准助力市场拓展,强化要素保障,以更优的服务抓好稳企业稳增长,帮助企业安全发展,保障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另一方面,多措并举缩小收入差距,尤其是助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为农村居民创造消费空间,拓展农村消费市场。

(二)升级消费理念,引导消费结构转型。目前XX县居民日常消费的主要领域依然是饮食、服饰等生存性物质消费,居民消费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传统消费理念需要进一步引导更新。将仅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质消费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娱乐生活消费进行转变;
将过度理性的、攒钱办事的陈旧观念向享受生活、适度超前消费转变。丰富文化娱乐消费项目,扩展文娱消费市场,为居民提供消费机会,创造消费空间,同时对住宿、旅游、文娱等受疫情冲击较大的服务性产业,采取更多支持性政策引导释放消费需求,例如在继续坚持完善XX县消费券发放制度的基础上,丰富创新更多领域的定向消费券品类,通过文体消费券、家电家居消费券、节日消费券等形式引导居民参与文化消费、健康消费、知识消费、兴趣消费。

(三)健全保障体系,缓解居民消费顾虑。受疫情影响,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信心带来冲击,预防性储蓄倾向加重,消费积极性降低。我县过半数居民对未来家庭收入较为满意,在此基础上需要充分发掘这部分群体的消费潜力,进一步完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轻生活压力,消除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排解居民的消费顾虑。建议通过落实积极就业保障政策、保障性安居工程、公益性医疗保障体系等举措,有效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增强居民消费的信心。

(四)优化消费环境,实现家门口的消费。当前XX商圈的发展正陷入瓶颈期,涌金广场、风情街等商业体的整体经营现状略显颓然姿态,为了刺激居民消费,为居民打造家门口的消费场所,就需要重新激发这些商业体的活力。通过硬件设施改建创新、经营商户多样化升级、提供便携化一站式购物体验等措施打造有特色的便民消费商业综合体,进一步提升居民消费的快捷性,缩短消费空间距离,增强居民消费意愿,打造XX县便民建设新标签。

2022年XX县全民健身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为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6月份以来,市局调研组对我县全民健身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前往固定调研点位府前广场进行实地调研,随机访问普通群众,听取不同年龄人群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我县全民健身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对全民健身工作高度重视,不断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体育活动,全民健身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一)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全力推进XX县全民健身青少年体智能拓展训练馆及游泳馆项目建设;
目前,全县建设社会足球场地2块;
健身步道60公里;
自行车道30公里;
社区健身中心1个;
新建改建体育运动公园2个;
完成20XX-2012年25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器材维修更换。

(二)全民健身体育活动方兴未艾

今年以来,全县开展1000人以上的全民健身活动1次,300人以上的全民健身活动2次,50人以上的全民健身活动8次。举行了“相约春天吴坡行 全民健身促振兴”“线上+线下·添景城杯”全县干部职工健步走活动,全县共有75个单位、40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健步走活动的举办,在全县掀起全民健身的新高潮,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运动健身的队伍中来。

举行了“大唐杯”全民健身羽毛球比赛、苏阳合瑞杯“千村百镇•美丽乡村”篮球联赛、“XX樱桃杯”羽毛球比赛、20XX-2022陕西省群众足球乙级联赛(渭南XX赛区)、“庆七一·喜迎20D”操舞展演等大型活动。组织开展了关于举办纪念毛泽东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70周年武术展演活动,活动中,健身气功、太极拳、太极剑、柔力球、功夫扇、棍术、拳术、散打及跆拳道的品势表演,充分展示了中老年朋友意气风发、健康快乐和武术少年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本次活动的举办,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武术精神,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让更多的群众积极参与到体育健身运动里来,掀起XX全民健身新热潮,为实现"体育强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全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县体育中心的倡导下,每天十点做第九套广播体操,领导带头,职工参与,主动健身,树立“健康第一、全民健身”的体育意识。同时,为进一步推广普及第九套广播体操,全面提升我县干部职工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投身建设绿色活力富裕明朗新XX,营造“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精神文明风尚。7月14日至15日,在XX体育馆举办了XX县2022年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全县各镇(街道)、各部门、各单位的100余名学员参加了本次培训。

二、存在的问题

(一)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仍需加强。

部分乡镇、街道在贯彻实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及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决定,引导群众参与健身、为群众提供体育健身公共服务方面不到位;
挖掘开展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不够;
一些体育协会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全民健身设施不能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

一些新建小区没有预留健身用地,缺少健身设施。社区健身场地普遍较小,健身器材数量、品种较少,缺乏管理和维护。一些健身设施损坏后不能及时维修和更换,影响群众使用。

(三)全民健身活动城乡发展不平衡。

由于受思想观念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农民参与活动的人数较少;
健身设施的匮乏和分布不均,在客观上限制了农民健身。

(四)部分经营性的健身场所经营不规范。

一些经营性健身场所收费较高、环境差,条件难以达标。

三、建议

(一)加强对全民健身的重视、宣传和指导。

全民健身运动对于提高群众身体素质、调节身心健康、改善人际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全民健身是一项多元、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重视和支持。县政府应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使全民健身工程建设与城乡建设规划相协调。县体育行政部门应通过各种方式普及全民健身知识,指导开展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健身活动。新闻媒体应发挥各自优势,宣传推广科学、文明、健康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

(二)多方筹措资金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积极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构建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支持全民健身活动。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人均用地的标准要求,在新建、改扩建居民小区时,预留公共体育设施场地,配建公共体育设施,确保公共体育用地面积落到实处。加大农村健身设施的建设力度,将农民健身工程建设列入政府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积极开展适合农民特点的体育健身活动,引导农民利用山、水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健身。

(三)实现各类健身场地设施资源全民共享。

充分利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提高现有场地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为全民健身服务,缓解健身场地不足的矛盾。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在不影响工作、教学和安全的情况下,应向社会开放。要充分发挥各类体育协会、体育健身辅导站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同时要做好健身场地、设施的管理和维护。

(四)加强对经营性健身场所的管理力度。

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的监督、管理,严格经营性健身场所的准入制度, 规范收费标准,改善环境质量。建立健全体育设施使用、维修、安全、卫生等管理制度,配备具有从业资格的体育指导人员,向消费者提供健身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经营具有危险性的体育健身项目, 还应当配备必要的救护人员。

2022年巩固脱贫成果工作调研情况报告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家乡村振兴局高度重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要求;
国家乡村振兴局先后于4月2日和11日,召开了加强衔接资金使用管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工作部署视频会,开到县一级。县委县政府更是扛牢政治责任大旗,先后3次研究、安排部署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县委黄书记都亲自作了重要指示。县乡村振兴局丝毫没有懈怠,主动向县委县政府请示汇报,积极向省市直属部门争取请求,及时同县直行业部门沟通协调,定期到乡镇、村了解情况,全力以赴做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大排查、衔接资金项目论证、脱贫人口务工月调度等工作,于4月下旬深入到乡镇、村进行巩固脱贫成果全面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4月15日至22日,县乡村振兴局组建了3个专班,采取“四不两直”的形式,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不增加基层负担,直接进村入户开展访问、直接到项目现场了解的方式,围绕防返贫监测帮扶、易迁后续扶持、驻村帮扶、衔接资金落实、统筹推进巩固脱贫成果各类问题整改落实等5个方面,调研了12个乡镇37个村36支驻村工作队。认为当前我县的巩固脱贫成果工作成效显著,呈现出6个方面的亮点,但也存在5个方面的问题。

二、工作亮点

1.主体责任再强执行力。各乡镇党委政府没有松劲歇脚的思想,安排部署到位,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所有的乡镇均能够及时跟进学习***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要会议、文件精神;
每月一次专题研究、安排部署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党政主要领导定期听取工作汇报,重点工作亲自参与、亲自督办推进,切实增强了工作的执行力。紫金镇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主动对接镇信访办、民政办,了解是否有农户反映诉求,第一时间调查核实,及时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就业、生活困难,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2.产业项目再挖潜力。2022年,中央、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涉及乡村振兴局4106万元,从2月份开始,乡村振兴局组建了3个专班,对各乡镇今年申报的衔接资金项目逐村逐项目进行了调研论证,最终确定到村产业项目96个,基础设施63个。石花镇重点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稳步扩大规模,推动万亩蔬菜基地、万亩红高粱种植基地、千万袋食用菌种植基地建设。以下新店、将军山等北河沿线村为中心,采用“村+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苕尖、西蓝花、辣椒等有机蔬菜1000亩。发挥石酒集团农业产业化农头企业作用,采用“企业兜底收购+农户与集体分成”模式,推动邵楼、陡坡、大峪、彪庙等村建设红高粱产业基地2000亩。依托金子泰“中国有机谷”一二三全产业链资源优势,探索菌菇全年循环种植模式,推动苍峪、岩湾、五家洲、席垭、凉水井、平川、界牌垭、铁庙沟等村发展灵芝菌产业500亩。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有规模有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发展势头兴旺。冷集镇引导各村采取“村集体承担一部分、项目整合一部分、社会参与一部分、向上争取一部分、群众入股一部分”的方式,积少成多实现花小钱办大事。团湖店村葛根种植200亩,共需资金80万元,财政衔接资金支持了20万,该村通过村集体承担20万、群众入股20万元、驻村工作队帮扶5万元、项目整合15万元,使项目顺利实施。

3.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再聚合力。今年以来,我县共组织开展了3次排查:一是镇级每月自查。各乡镇以村为单位,按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底线目标,对脱贫不稳定户、一般低保户、新增残疾户、重病户、突发灾害户、产业就业不稳定户、丧失劳动力户等重点农户,采取乡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片、驻村工作队协助的方式,每月进行一次排查。二是县级第一季度大排查。2月25日,我们围绕“两不愁三保障” 和安全饮水核心指标,对所有农户进行了第一季度动态监测帮扶拉网式大排查。三是部门预警筛查。14个行业部门按照责任分工,切实履行工作职责研判预警。3月22日,召开了第一季度防返贫动态监测研判会,14个预警部门共同研判监测帮扶中存在的问题和帮扶举措。3次排查共识别出“三类户”8户16人,目前正按程序录入系统,各乡镇、村因户制宜精准拟定帮扶措施,跟踪落实效果。

4.驻村帮扶和区域协作再增动力。一是乡村振兴局每月印发驻村工作要点。明确当月驻村帮扶工作重点,汇编驻村工作队学习目录,落实帮扶责任。二是开展调研暗访。县政府姚县长牵头,对工作队到岗情况、责任落实、台账资料进行监督检查,印发了督查通报。三是召开区域协作联席会议。3月30日,省法院牵头召开了2022年度第一次联席会议,河谷两地签订区域协作协议书。四是各级驻村工作认真履职。市道路运输服务中心驻桃庄村工作队利用该村微信群,积极宣传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医保报销等政策,晚上帮助辅导该村两名学生,给他们购买课外书籍和笔记本,很受村民欢迎。省法院、市中医医院、市卫健委、县妇联、团县委、县招商服务中心等工作队考勤表、工作写实、遍访重点户、学习记录、单位主要领导到村调研、片区季度联席会等资料分门别类完整齐全。

5.人居环境整治再加压力。全县自启动“百日会战”行动以来,各乡镇都在热火朝天的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五山镇整治主干道乱搭乱建整治375处,查违拆违150余处,新安装路灯2000余盏,种植行道树3万余株,完成门户节点打造、河道整治、墙体美化及亮化工程24处,极大的改善了人居环境。同时,加快推进道路、桥梁、水利项目建设。四棵树至何家湾旅游循环路即将完工,至班河大峡谷景区2条重要道路和堰河天艺茶庄桥、下七坪桥、玉皇剑3座桥梁已启动建设,堰河水库、368省道将在下半年开工建设,这些重大民生建设项目都是群众关心的热点,不断增强保障能力,完善服务功能,提升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质量,努力打造村在景中、景村融合的乡村旅游特色乡镇。

6.工作推进再添活力。各地创造性开展工作,体现出干事创业的担当精神。盛康镇、茨河镇以工作简报的形式汇总、分析、提醒每月工作重点及工作动态。坚持每月编制一期《巩固脱贫成果工作简报》,干部一看便懂,操作起来方便,今年已经编制了3期,反响很好,希望继续坚持和完善。庙滩镇对巩固脱贫成果工作落实三级督办机制。将全镇划为6个片区,分片区建立组长,督办日常工作;
镇乡村振兴办对重点工作开展月度督办,对未按要求完成的村下达督办整改函;
镇纪委监察室对重点工作及振兴办的整改函开展跟踪检查,推动工作落实。薤山红军村易迁点转变管理方式,安排有公益岗位人员做好公共区域卫生打扫工作,道路、公厕干净整洁,菜园种植蔬菜,猪圈喂有生猪,能够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存在的问题

1.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不够精细。一是少数村村级每月一次的防返贫监测风险排查,仅排查了脱贫户,有的没有实现全覆盖,个别村只是笼统的反映排查了,不知道排查的谁,缺重点对象风险排查表。二是“三类户”针对返贫致贫风险点的帮扶措施不精准。比如户风险点为因大病,实际帮扶措施为危房改造;
户返贫致贫风险为因病,已落实帮扶措施中无医疗报销或医疗救助。三是个别村无防返贫动态监测资料,2021年“三类户”帮扶措施落实没有佐证资料。

2.易迁安置点管理不够到位。少数易迁点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尚不健全,无专人管理,安置点堆放的有柴火、砂石等杂物,住户乱搭乱挂现象较为突出。花台内长满杂草,公共卫生无人打扫。

3.衔接资金项目推进缓慢。少数村认为未收到县级文件,还未启动开工;
个别村因未收到县级文件已错过项目实施时机,后期还需要进行项目调整。

4.驻村帮扶工作还需强化。少数驻村工作队学习记录未按照印发的学习目录开展学习,学习未跟上进度;
工作队走访“三类户、脱贫户”记录无对象、无具体走访内容;
个别驻村工作队无2022年帮扶计划,帮扶资金暂未到位;
调研时,有驻村工作队无人在岗。

5.整改资料收集不够完整。有的村整改资料目前只有一张工作清单,无佐证资料;
有的村整改清单中无整改时限及责任人,款项不符合要求;
有的村整改资料缺镇委正式文件,佐证图片缺少时间及事件描述。

所有的问题,县乡村振兴局将以清单的形式,分乡镇进行反馈,请各乡镇将问题转发给各村及驻村工作队,并举一反三抓好整改落实,于5月15日前将整改情况报送至乡村振兴局,我们留存备查。省市在进行暗访督办时,还要查看县级督查机制落实情况,请各乡镇、各级驻村工作队理解并给予配合。

四、下一阶段的工作

1.认真开展防返贫监测帮扶第二季度大排查。市乡村振兴局于4月25日、省乡村振兴局于4月28日分别印发了《2022年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方案》的通知,根据省局“优化监测程序、缩短认定时间,从农户申报、干部排查、部门预警发现风险线索之日起,到完成监测对象识别认定,一般不超过15天”的要求,我县拟在5月中旬启动,将省局、市局安排的排查与我县第二季度排查合并推进,5月底完成。届时,我县将拟定一个实施方案,提请一次专题研究,召开一个专门会议进行培训和安排部署,确保与全市全省行动统一、步调一致。

2.积极做好彩票公益金项目申报工作。3月9日,谷城县接到市局参加“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资金”竞争性遴选的通知,全省只有两个指标,襄阳市推荐的是谷城。黄书记、涂县长、许书记、周县长等领导高度重视,黄书记亲自安排部署,亲自向省法院、省财政厅、省乡村振兴局汇报争取,并于4月9日、4月20日听取了两次专题汇报。乡村振兴局先后聘请两家公司,多次深入项目现场进行调研。4月22日,示范区建设项目申报推进会在盛康镇召开。许书记主持,县乡村振兴局、盛康镇、南河镇相关同志,参与示范区项目的7个村支部书记、村文书参加了会议。许书记对申报准备工作做出了详细的安排部署,并进行了强调讲话,盛康镇、南河镇党委书记就示范区项目建设作了发言,各项工作正紧密锣鼓的推进。5月份,承办公司就正式驻谷城做申报书,乡村振兴局、盛康和南河镇全力配合,对项目示范区进行科学、精准的规划,力争项目申报取得成功。

3.及时做好脱贫人口外出务工动态更新。一是及时掌握已外出务工信息及未外出务工人员的具体情况。今年年初,我们摸底全县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19005人,年计划外出14600人,其中需联系岗位831人。县人社部门开展就业援助,对脱贫人口及农村低收入人口登记并实施就业帮扶572人。二是进行外出务工信息月抽查。县乡村振兴局每月在全县电话抽查200人、乡镇每月在辖区内电话抽查50人、各村每月对所有外出务工人员信息电话核实一遍,建立抽查台账,及时将信息不准确的人员在系统中进行更新。三是实行脱贫人口务工月调度机制。每月对外出务工人数进行调度,以上年同期进行对比,对务工人数低于上年的进行分析,并协调有关乡镇开发区积极开发岗位,为有意愿务工人员提供必要帮助。截止目前,全县脱贫人口外出务工15369人,低于20XX年的15645人。请人数低于20XX年的6个乡镇,再加干劲,再添措施,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4.全面落地帮扶政策。在梳理国家、省、市新出台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关政策落实的基础上,出台县级层面相应的政策措施,针对致贫返贫风险点,因户施策,确保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小额信贷、产业就业等帮扶政策落地。驻村工作队和包户干部定期走访慰问,及时关心监测对象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查看监测对象产业发展及务工等收入情况,帮扶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全程跟踪帮扶成效。把产业和就业帮扶作为着力点,发挥市场主体的带贫作用,挖掘县内就业潜力,拓宽产业发展渠道,稳定公益岗位规模,不断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5.加快衔接资金项目建设进度,切实发挥资金效益。强化镇、村项目实施的主体意识,强化举措,精准推进。第一批项目涉及面广,各乡镇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镇村合力协调推进,确保项目如期完工。对已经完工的项目,及时拨付资金,加强后续管理。县乡村振兴局加大监督力度,深入项目现场了解实施进度,实行“每周一统计、每月一通报”制度,将项目建设和衔接资金使用情况作为下年度资金分配重要依据,压实压紧属地责任。

6.务实推进乡村建设。把乡村建设行动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根据省定方案要求及时出台我县实施方案。建立乡村建设行动专项推进机制,推动各部门制定专项推进方案,细化年度目标任务。按照县委黄书记指示,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要求。因地制宜,不照搬照套,不丧失特色,不破坏村居风貌。本着给老百姓办实事的目的,发展特色产业,引进龙头企业,确保群众能增收致富。立足于补短板、强弱项、提形象,不搞大拆大建、盆景堆砌,以免给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带来负面影响。

XX村猕猴桃产业调研报告

一、XX村猕猴桃产业发展过程

XX村位于观音河镇北部,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层深厚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得天独厚,是猕猴桃的优生区。20XX年以前全村无集体产业,大多都依靠农户零散发展短期产业,全村没有长效产业,抵御风险能力几乎没有。20XX年响应镇党委政府号召,村委会组织部分党员、大户到周至、眉县进行学习,最终敲定发展猕猴桃。回村之后能人大户便开始发展,20XX年全年发展40亩,20XX年又动员发展40亩,20XX年依托“三个一”产业资金成立XX村猕猴桃合作社共发展100余亩,目前,全村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440亩,其中合作社占比80%;,农民户均猕猴桃1亩,20XX年实现猕猴桃初挂果,产量达4万余斤,市值25万元。

二、猕猴桃产业经验

一是以合作社为载体,充分发挥支部引领作用。全村80%猕猴桃在合作社的管理之下,均采用统一用工,统一除草、打药、统一管理,充分保证猕猴桃的品质。另外观音河镇7个村中6个村均发展猕猴桃并成立联合社,更加保障了猕猴桃的包装及销售。

二是土地集中流转。村委会牵头对合作社所需土地进行集中流转,采用一次性流转5年并支付到位的方式完成合作社对土地的需求,统一流转的方式使扯皮之事大为减少。

三是规范园区建设。严格按照“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市场化”的“四化五统一”要求,落实专人对园区建设进行管理,从租地期开始就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推进,建园期间充分做好技术管控,强化技术支撑,确保成园,建园后安排村监委会主任主要负责猕猴桃产业园的管理及管护工作,另外组织多次培训会大力推进猕猴桃科普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特别是加强对自行种植农户的技术培训,提升全村猕猴桃种植技术水平,增强了园区应对风险能力。

四是政府资金扶持。20XX年以来,每年全镇各级奖补资金达到160万元,有效推进了全村猕猴桃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

虽然全村猕猴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规模化种植仍属起步阶段,也同样面临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产业投资大,从产业园建设到挂果产生效益,一般需5年左右时间,每亩需投资1.5万多元。因此,目前全村产业园存在资金短缺,特别是近年来支出逐年增加,对产业园维护管理存在较大问题。

二是人才缺乏,技术薄弱。全村无论是合作社还是散户之前都无种植猕猴桃经验,原来多年均是以传统种养殖为主,种植技术方面非常欠缺,虽然县镇多次安排了技术员到村指导,但本地果农依然存在技术缺陷。

三是劳力不足,影响农事。农村年青人基本上都外出务工,剩下的都是“留守妇女”或“留守儿童”或“ 留守老人”,致使季节性很强的锄草、施肥、剪枝、上架、授粉等工作都难以顺利完成。

四、对XX村猕猴桃产业发展建议

(一)多渠道多层次培养各种人才。加强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县镇技术员到村机会召开相关培训会议,并组织部分技术人员到外地学习,增长本地果农基础技术,并实施传帮带制度,由技术好的果农帮带技术差的果农,从而形成共同学习的局面。

(二)利用三联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支部联建的作用,将劳力进行重新整合,联建村分批次进行锄草、施肥、剪枝等日常工作,将劳力使用最大化。

(三)棚下养鸡。猕猴桃架下,杂草繁茂。人工锄草施肥,碍手费力。建议在架下发展养鸡,鸡食草、刨根、吃虫、下蛋,鸡屎又是上好的有机肥料。一是延长产业链,增加效益;
二是鸡群施肥,提高产量;
三是减少劳动耗费和肥料费用,降低生产成本。

(四)探索推进“返租倒包”模式,激发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有土地有劳力的农户,采取村“两委”统一规划、合作社统一有偿供给生产物资和提供技术指导、农户自建自营模式与合作社合作,最终按照拟定的分成比例进行分成。针对缺土地有劳力农户,可承包合作社已建成的产业基地进行后期管护。通过分类管理,确保每一户村民都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最大程度激发群众发展产业积极性,将所有农户都镶嵌到全村的产业链中。


XX村情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县XX镇北部山区,距县城15公里,地处秦岭支脉,属典型山区地貌,全村辖区面积7.1平方公里,共有耕地2642亩,林地面积6200亩,共辖15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664户1951人,于20XX年底整村脱贫退出,现有已脱贫户237户589人,其中低保户57户79人,五保户30户35人。XX村设党支部1个,下设2个党小组,现有党员63人,在职村“两委”干部6人,临聘干部2人,产业指导员1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经济基础薄弱。XX村全村由四条狭沟组成,山多地少,无法发展大规模农场农业,农业发展受限;
工商业由于地理环境、外部经济环境发展缓慢。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设施、农田排灌设施老化;
农民文化、教育、健身、娱乐场所和设施少;
村级道路缺少照明设施。

三是产业规划不明晰。产业不能长期坚持,部分浪费产业发展资源,阻碍产业发展进程。

三、意见建议

一是让产业旺起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总要求中,产业兴旺位居第一位。 积极拓展产业发展新思路,依托洞河水库、林地面积广阔、空气质量高等生态资源优势,推动旅游发展。通过打造小而美的山区经济,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充分利用坡多、洼地多,用有限的资源,营造出连片果园、虾塘,桑林,同时将洞河沿线优美的湖景与传统农村文化融为一体,吸引县城及周边省市来村旅游,形成采摘、垂钓、体验农耕生活等文旅休闲项目。

二是优化农村基础建设。争取上级资金,外出能人乡贤回乡投资等方式,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将农村打造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让城乡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保护绿水青山,塑造生态家园。利用好公益性岗位等工具,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实行长效保护机制。创新村域治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三是让村民富起来。乡村振兴,农民生活富裕是根本。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发力点。首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现有产业、村级公益林收入等村集体经济收入为基础,充分发挥“三变资金”效益,寻找新的增长点,积极招商引资,推进集体资产租赁、土地流转等项目建设,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次抓实“两业”发展。鼓励广大村民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务工就业。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指导帮助各户发展特色种养业,让每户都有家庭产业。

四是让人才动起来。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一方面加强“两委”干部队伍建设。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对干部做好培训,围绕党务工作、红色教育、产业振兴、发展集体经济等方面,分类施策,全方位提高村干部整体素质。另一方面推动乡土人才回归。宣传发动,营造氛围。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激发乡土人才的荣誉感;
强化保障,确保实效。通过向上申报资金,强化激励保障,把实施乡土人才回归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

XX村养猪调研报告

一、XX村养猪业的发展背景和调查情况

XX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地貌,交通相对不发达,没有大型的公路穿境而过,加之处于深山区,未产生环境污染,疫病发生很少,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养猪的环境,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对生猪的需求量很大,国家对养殖业的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刺激XX村农户生猪业的发展,XX村养猪初具规模,养殖大户最大规模在150余头,据调查XX村有养猪大户7余户,规模在700头以上,养殖户共有生猪存栏300余头,能繁母猪200余头,子猪150余头,种猪40头左右,实现经济价值150余万元。

二、村养猪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XX村位于涧池镇的北边,海拔在300-400米,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适合于养猪业的发展。XX村养猪主要采用圈养集中式,饲料与传统的熟食喂养。但因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相对较为薄弱,大多数使用传统的饲养模式,80%的农户主要是跟别人的步子走,效益相对不佳,但劳动力丰富,加之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又占一定的优势。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猪肉自去年以来价格持续稳定。猪肉一直以来作为中国人的主食品,而且现在市场供不应求,所以养猪的市场前景是来可观的。

三、存在的问题

(一)80%农户还受传统经验的影响,传统的养猪技术严重阻碍了养猪的扩大再生产。

(二)科学水平还比较薄弱,饲料的配比技术落后,盲目地走别人的老路子,严重制约我镇畜牧业的发展。

(三)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猪舍的建设设计较不合理,大多数凭传统的经验,猪舍的通风,光照等条件不符合科学标准。

(四)污染问题,粪便大多任意排放,严重地污染了环境。又可能会给牲畜带去病源。

四、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一)学习养殖技术的科学知识,多与其他养殖户进行思想交流和经验交流,取长补短,结合自身实际总结经验教训。

(二)学会自己配料,引进优质猪种,使投入尽可能少,回报尽可能多。

(三)科学的圈舍修建,选址要有一定的坡度,并且要使通风,通光程度达到最佳模式。

(四)学习各种医疗知识,加强疫情防治,科学管理,加大投入力度。

(五)合理的处理粪便垃圾,修建大中型沼气池,变废为宝。

五、结合XX村实际,谈谈养殖业的发展

(一)地处山丘地貌,气候比较温和湿润,山丘起伏大,长满各种天然牧草,大多还是优质的草种;
可充分利用XX村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资源,在连绵不断的山丘上种植牧草,在荒地上种植牧草,充分合理地利用起每一寸土地,即保护了生态,又取得效益。

(二)土地面积广阔,劳动人口多,水热条件好,土地肥沃,和其他村进行比较,结合我村实际,我村更适合发展农户畜牧业,可以大量的发展养牛、羊之类的食草牲畜,利用每年大量的桔杆配制饲料。

(三)坚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与外地食品公司进行对口输送,保证市场的永久性。

坚持从我做起,带动村民一起行动,共同努力,改变农村传统生产模式。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农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的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我愿同全体村民一道,共同把XX村建成乡村振兴新农村。

XX区人社局关于2022年就业创业工作调研报告

XX区人社局面对去年冬季和今年春季疫情防控对全区稳就业保就业工作的影响,认真贯彻落实关于省、市、区关于就业创业工作的各项部署要求,围绕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形式,对今年我区城镇就业创业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今年来,XX区人社局始终把稳就业、保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坚持就业优先,健全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不断强化就业服务保障,抓好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截至目前,城镇新增就业396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52人,困难人员再就业11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1%,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70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7人1738万元,安置城镇公益性岗位1671人,安置乡村公益性岗位3430人。纵深推进五进五促活动,全区就业规模稳中有增,就业总量基本保持稳定。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我区做好老工业基地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加上去年冬季和今年春季疫情防控的影响,新增就业岗位有限,下岗失业人员基数大、人员多、市场化就业能力不强。加之历年来积累的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复转军人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等新增就业人口,就业压力巨大。虽然我区在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等行业有了较大发展,但面临较大的就业人口基数,新增就业任务量大,就业岗位仍显不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主要做法

(一)不断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加强全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对每个乡镇配备2-3名劳务专干,全区17个乡镇共有劳务专干45名;
对每个街道办和社区配备2-3名劳动保障协管员,全区3个街道办和35个社区共有劳动保障协管员123人;
进一步增强全区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力量,并对全区从事公共就业服务的人员每年开展一次业务培训,逐步提升基层平台业务人员基本素质和业务经办水平。同时,由全区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从不同层面通过开展调查摸底,准确掌握全区就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复退军人、零就业家庭等各类群体的就业失业情况,建立完善基础资料,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帮扶。

(二)加快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以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为重点,规范发展人事代理、人才推荐、人员培训、劳务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协调发展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快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发展,建设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活力、有效益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级评价体系,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培养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军人才。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线上人力资源市场。全区现有14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7家劳务派遣机构。

(三)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充分就业。全面落实现行就业创业政策,深入挖掘就业岗位,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建立健全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联动机制,挖掘更多就业岗位。结合产业发展实际,通过市场推介、职业培训等方式,积极引导各类劳动力到商贸、餐饮、住宿、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就业。通过落实税费减免、资金资助等创业扶持政策,引导各类劳动力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业创业就业。目前全区就业规模13万多人。

(四)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通过摸清摸准培训需求,针对不同群体,积极组织全区劳动力参加电工、电焊、挖掘机、装载机、美容师、家政服务、养老护理、创业培训等培训,着力提高参训人员就业创业能力,实现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同时,广泛组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岗位提升培训,提高企业在岗职工技能水平。截至目前,目前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670人。

(五)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按照《天水市XX区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实施方案》,大力组织实施能力提升、创业引领、校园精准服务、就业帮扶、权益保护五大行动,全方位、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统筹做好零就业家庭劳动力、复转军人、下岗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长期失业人员、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着力落实好各项就业援助政策,强化精细化援助帮扶措施,针对各类人群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帮扶,确保重点群体充分就业。截至目前,城镇新增就业229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92人,困难人员再就业6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1%

(六)继续做好创业担保贷款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简化办理流程,强化跟踪服务,规避贷款风险。为符合条件申请贷款的各类群体应贷尽贷,提高贷款效益。截至目前,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7人1738万元。

(七)积极搭建招聘平台。积极搭建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平台,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招聘活动,通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直播带岗”、“网络招聘月”等招聘活动,帮助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向选择,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失业人员等重点就业群体充分就业。截至目前,举办招聘会4场次,线下2次,线上2次。参加企业123家,计划招聘1799人,入场人数3400余人,接待人数3000人,线上求职148人,共签订意向性协议511人,洽谈成功331人

(八)培育孵化基地扶持创业创新。创建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培育创业创新主体,充分利用创业孵化基地的场地和创业资源,通过为创业者提供生产经营场地、创业培训、创业指导、风险评估、金融服务、事务代理等服务,培养扶持一批创业主体。我区已建成天水桥南家居建材城、天水市众创空间暨电子商务中心、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创业就业示范基地3家,天水金都商城、甘肃华园科技园市级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2家,天水桥南服装小商品城、XX·景园城区级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2家,目前正在创建一家区级孵化基地,推荐一家市级孵化基地。

(九)积极组织各类参加各类创业赛事。积极组织区内企业、团队、个人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千百万”创业引领工程“短视频、网络营销、电商直播、快递外卖”新业态“创业达人”选拔赛、天水市妇女创业赛以及天水市创翼大赛,我区组织天合集团、四联电商、兴兰人力、省林学院等企业团队积极参赛。我区共组织4个团体参加“千百万创业引领工程”选拔赛,组织10个团队参加创翼大赛。

(十)持续推进五进五促活动。精心组织,统筹安排,靠实领导责任,将“五进五促”活动与乡村振兴以及就业创业工作紧密结合。局领导牵头抓总,机关各中心、各股室按照各自职能,深入推进进镇进村、进街道社区、进园区、进企业、进单位活动,在走访的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现场指出,现场整改,对提出的困难,积极协调解决。

三、对策措施

我区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保就业、稳就业”的重要内容,站在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高度,始终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当前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是抓就业渠道拓展,着力开发就业岗位。在稳住就业基本盘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广开就业渠道,支持高校毕业生以新就业形态、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多元化就业;通过急需紧缺人才引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辅警招聘、大学生进企业积极多种形式促进大学生就业。

二是抓就业方式多样,着力开展创业创新。要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到生产基地服务,确保把真正有志向、有奉献精神的高校毕业生选送到基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建功立业;要积极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进一步释放广大青年毕业生的创业活力和动力;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快建设一批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双创基地,促进大学生以自主创业带动就业。我区认真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出台的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精简办事材料,构建大学生自主创业“绿色通道”。

三是抓就业平台搭建,着力提高招聘效率。要充分运用网络等手段,将招聘工作从线下搬到线上,利用网络、微信等解读就业政策、发布招聘信息、开展择业指导,确保就业服务不断线;三是抓就业服务指导,着力提升服务质量。要精准对接信息源,打破部门堡垒,打通数据资源,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共享;精准推送个性化指导服务,努力实现岗位信息与求职信息“无缝对接”,提高就业统计科学性、即时性和准确性;通过多电话回访、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全面掌握贫困家庭、低保家庭、身体残疾、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子女等毕业生情况,分类帮扶、一人一策、动态管理,优先服务、优先安置,实现充分就业。

XX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县XX镇XX社区是XX县最大的移民搬迁安置社区。紧临XX集镇,地处月河川道城镇经济带和工农业园区核心区,交通便利,区位优越。社区占地62.53亩,规划建筑总面积约61000平方米,安置10个镇73个村的建档立卡搬迁群众692户2688人。

XX社区创新推行“一个支部引领、三大载体支撑、八个中心服务”的“138”搬迁后扶体系,“1”即建强一个支部引领,“3”即建好社区居委会、农业园区、社区工厂三大载体,促进快融入和产业就业,“8”即建设8个中心,从便民服务、老人照料、儿童托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服务。通过“138”模式,有效防止了移民搬迁群众的返贫风险。

二、目前在社区治理、产业发展、社区工厂等方面存在问题

虽然XX社区全力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少,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规模小,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力不大,农业产业化进程仍需进一步加快。

二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薄弱。搬迁群众中的年轻人大部分在外务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育和培训基础不高、力度不够,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思维意识不强,发展的大局观念不强,发展的长远眼光不足,不适应新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缺乏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参与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是乡风文明建设有待加强。部分搬迁群众还存在着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思进取、不孝敬老人、安全意识淡薄等方面,影响乡风文明和乡村振兴。

四是原港鑫遗留问题。港鑫实业进驻社区期间,未能同搬迁群众做好沟通,导致物业服务费收取困难,港鑫实业经营不下去,已于20XX年12月底自行撤离。整个社区公共服务全落在社区居委会及干部身上,一方面加大了社区服务群众经费支出,另一方面又分散了社区干部精力。

五是社区工厂企业效益下降。受当前新冠疫情影响,进出口订单数量锐减、工业原料、产品交付受影响,社区工厂有两家企业已停工休假,企业效益减少,进而影响搬迁群众增收。

三、下一步打算

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综合考虑社会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等情况,按时序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一是探索乡村振兴“支部联建”,形成基层D建合力。通过村、社区支部联建,帮扶单位支部与社区支部联建、帮扶企业支部与社区支部联建,打通地域、行政、行业限制,利用各支部优势,解决基层党组织能力参差不齐、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的问题。

二是实施乡村振兴“产业联合”,助推农业产业发展。根据分布在4个村的1000亩大棚蔬菜基地,在“支部联建”的基础上,各支部合作社资源联享,与引进的龙头企业(XX县七叶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管理、销售,逐步形成优势产业联合发展。同时继续推动返租到包工作,引进种植大户、专业人员带动产业发展。代管期间推行好草莓、羊肚菌等经济效益高的产业,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助推群众生活富裕。

三是谋划乡村振兴可行项目,打造生态文旅示范。依托XX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移民文化、沈氏家训文化、红色文化、阴阳文化等人文和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谋划实施具有XX文化特色及精神的产品以及藤编、各类创意手工艺品、文创商品类和富有XX地方特色的富硒食材、即时食品、富硒食品类等项目。依托农业产业园基地、手工编织产业园扶贫车间,打造教育实训、社会实践基地,将XX社区谋划建设成为一个乡村振兴示范点。

四是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加强与帮扶单位XX县住建局、物业管理与房产交易所党支部沟通联系,请行业部门指导推进规范物业公司进驻社区,全面接手社区物业管理,解放社区居委会的财力和人力。

五是分流职工就业。在不违反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分流受影响的两家企业职工到其他社区企业务工,首先解决群众就业问题;
发动各联建单位的资源,寻找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帮助企业度过艰难时刻。

XX市数字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根据国家统计局下发的调研问卷,XX市统计局认真研读《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XX)》并对我市39行业的部分电子信息企业进行电话和实地调研,组织企业填写问卷,共调研企业16家。挑选了4家规模较大,发展情况较好的四家企业进行详细汇报。

一、调研相关企业基本情况

XX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XX年7月5日,是一家集精细化学品研发、生产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液晶前端材料的研发生产,包括液晶中间体制备、液晶单体合成及提纯。液晶单体产品主要包括:侧向二氟烷氧基苯类、双环己烷苯类的液晶材料等。公司所生产的液晶前端材料主要用于配制混合液晶,制造液晶面板,最终广泛应用于下游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手机等领域。目前,公司烷基双环己基苯类液晶材料的生产水平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产品已经广泛的被默克、智索、江苏合成和北京八亿时空等国内外各大液晶厂商使用。

XX电源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XX年6月,占地面积115亩,注册资金6000万元,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锂电池电解液专业服务商,同时致力于锂电池相关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截至目前,已建成项目为年产锂离子电池电解液12000吨(其中一次锂电池电解液2000T/a,二次锂离子电池电解液10000T/a)。

公司生产采取纯化、调配等方法,整个生产、包装过程中处于全封闭状态,可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生产各种规格型号的锂电池电解液产品。公司现核心技术产品有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电解液、高容量高电压数码电池电解液、高倍率电解液和低温电解液等。20XX年度,实现产能5600多吨,实现销售收入2亿多元。

XX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台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台湾独资企业,位于山东省XX市阳信县,目前有员工约700人,注册资本5300万美元,主要生产各类半导体分立器件,产品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手机通讯、机器仪表、工业控制及汽车航空等各行各业。一直注重数字化进程建设,20XX年以来,响应我省新旧动能转换政策,谋求高端化发展,投资4.5亿元建设汽车安全与控制系统及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分立器件智能制造项目,发展方向由消费电子领域全面转向汽车电子领域,目前完成投资4.1亿元,产品已成功打入全球汽车供应链。世界排名前100名的汽车零配件企业中,已有近50家与我公司展开合作。当前正是汽车工业大变革时期,出现了以特斯拉为首的电动、自动驾驶、智慧交互等各种新技术。与传统汽车工业相比,所有新的技术都是汽车电子的发展机会,各种新的汽车技术都将通过物理元件来实现,而长威公司产品将是其中之一。

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产品塑封高压硅堆、特种高压硅堆、半导体功率器件芯片,半导体制程用自动化封装测试设备等。公司已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欧盟环保认证、UL认证、SGS认证等,其中硅堆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53%。公司拥有一条国内先进的(4-6吋)功率器件晶圆生产线,可实现15万片/月4吋半导体GPP芯片、25万片/月O/J芯片的生产需求。拥有自主研发的两条高压硅堆生产线,可生产各类高压硅堆,特堆,高压整流桥等器件6000万支/月,产能位居国内第一名(产销超过荷兰飞利浦,日本三肯,日本富士)。公司拥有分立器件及集成电路(IC)半导体制程设备研发、生产的专业技术团队,自动化设备研发及生产位居行业前列。目前本公司高压硅堆以及芯片扩散93%的设备完全自主研发,生产效率较同行提升了40%、降低了35%的能耗、节省了27%的劳动力。2022年公司预计实现产值14000万元。2022年公司新项目及生产线数字化改造投入3000万元。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政府的扶持政策不明显。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主要靠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离不开政府各项政策的支持和人财物的匹配,但企业在推进数字化的进程中,确实遇到各种困难。例如XX电子有限公司投资4.5亿元启动新项目,企业承担很大的项目风险,可是截至目前并没有任何政策可以给予相应的扶持,企业近年来受资金流和折旧成本的影响,承受很大的成本上涨压力,利润率远远不如前几年。XX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化产品主要提供给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目前数字经济从业人员基本满足需求,最需要在生产流程方面提升数字化改造水平,但是企业在发展数字经济相关业务中政策扶持效果不明显、受疫情影响,存在需求收缩等困难。

(二)人才是制约数字化进程的又一因素。招工难是当前企业普遍反映的最大难题,数字化进程需要的中高端或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目前既懂工业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引入困难,能同时提供产业应用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研发团队非常稀缺。各地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育才招才引才留才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例如XX新材料有限公司公司现有员工108人,其中研发技术人员20人,大多以本科以上学历为主,但是研究生、博士生占的比例还相对较低,专业型人才缺乏。

(三)资金问题短缺,数字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缺乏龙头企业。当前融资困难、融资贵、生产成本过高,导致研发、生产各项经费投入不足,并且大量中小微企业对数字技术应用认知力不够,企业智能化改造意愿不强,且不少企业反映,数字技术投入不确定性因素太多、风险高。XX还存在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中涉及数字经济的数量较少,以电子、电气、仪器仪表等传统制造业为主,没有领头企业,与高端电子元器件、智能设备制造为主的地区有较大差距。例如XX电源材料有限公司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市场需求萎缩,今年以来,营业收入下降20%左右,企业存在的主要困难是数字化改造成本较高,负担较重,数字化改造牵涉面较广,工程量较大,资金缺口较大。XX电子科技有限公司、XX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是传统的制造业为主,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整体偏低,与高端企业相差甚远,产业转型升级存在困难。

(四)数字经济总量、规模较小,产品较为单一。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涉及数字经济企业共计20家,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48%,这些企业集中在阳信、无棣等县。全市只有一家中型企业XX电子有限公司,其余全是小微型企业,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有四家。

三、相关建议

(一)补齐发展短板,出台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认真分析研究我市数字经济产业的优势和短板,从战略布局、政策制定、招商引资、设施建设等方面综合考虑并完善发展规划,制定出台新一轮扶持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加大宣传引导,加强支持力度。针对企业对产业政策的知晓度低的问题,要加大数字经济宣传力度和相关政策的解读力度,进一步提高数字经济发展的认知度,提升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意识。政府应及时调整、制定、出台数字经济方面相关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发展导向,加强对发展前景好的创新型项目支持力度,引领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注重人才培养,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人才政策倾斜力度,围绕数字经济产业落实招才引智要素保障,多渠道、多方式为产业发展提供研发人力物力支撑。实施更有力有效的人才政策,及时解决各层面育才招才引才留才方面碰到的具体问题,尤其要注重培养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本土人才,为数字产业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XX县教育“双减”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安排,5月中、下旬,县人大常委会组成教育“双减”调研组,先后深入红岩寺、曹坪、杏坪、凤镇、乾佑街办,实地察看10所中小学校、1所培训机构、走访部分家长,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全县教育“双减”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并赴汉中市汉台区、留坝、宁强、勉县考察学习。特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我县教育“双减”工作情况

“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县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认真贯彻国家、省市政策要求,全面落实部门监管职责,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健全完善保障机制,积极推进措施落实,全县教育“双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双减”政策有效执行。坚持把“双减”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统筹推进、稳步实施,全面安排部署。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双减”考核机制,确保了我县“双减”工作能够持续、有效、规范运行。及时召开各层次相关会议,就“双减”政策进行宣传和解读,通过印制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校园广播、宣传栏、网络媒体等形式,初步形成了全社会支持“双减”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作业负担明显减轻。全县各中小学均制定了《关于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方案》等作业管理办法,着力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切实落实“双减”作业新标准。各学校积极推行“分层作业设计”,让学生根据学习能力自主选择作业。全县各中小学基本实现了家庭作业尽量在课堂上完成,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测验、不留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课外作业控制在一小时内完成,初中生(初三除外)家庭作业控制在90分钟之内。调研中发现实施“双减”后,操场上锻炼的孩子多了,孩子变得自信活泼了。

(三)校外培训基本规范。全力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通过宣传引导,让学生家长全面了解校外培训机构管控措施,理性认识校外培训,学生校外负担得到减轻。扎实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建立长效的治理管理方案,实行联合执法,共取缔不规范、无资质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5家。目前,仅有1家艺术类辅导机构,学科类校培训机构全面清零。

(四)课外活动富有成效。积极推进“5+2”课后服务模式,同时各校建设了以学校教师为主、校外专业人士或志愿者参与的课后服务师资队伍。各学校根据学生年龄、办学特色、实际情况,科学设计课后服务内容,第一时段安排作业辅导,第二时段为社团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发展特色素质教育。据统计,全县中小学生共组建各类社团370多个,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率达到100%,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五)教育管理评价机制逐步完善。一是配套制度初步保障,印发了《XX县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建立常态化抽查和督查机制。二是认真落实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相关措施,开展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加大教研力度,提升课堂质量。三是规范学生考试管理。各学校严格执行《实施细则》要求,没有超范围或变相组织考试,成绩均以等级形式呈现,未通过任何形式公布学生成绩排名。四是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评价标准。

二、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对“双减”政策理解尚有误区。个别学校对“双减”工作仍然不够重视,措施不力,课后服务成效不明显,家长满意度不高。个别教师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将课后服务等政策措施当作额外负担。部分家长不理解、不理性、不配合,担心减少作业量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学生作业方面,“学校减家长加、校内减校外加”的问题依然存在,家长的焦虑情绪及家庭教育的短板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家校共育机制不健全,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二)精细管理水平不高,教育改革创新推进缓慢。一是部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不力,教研教改水平不高,提质增效上矛盾突出。二是作业管理设计还不够精细,作业类型单一,部分大班额班组在分层布置、弹性布置作业方面体现不出学生个性化特点。部分学校作业公示形式化,个别教师通过家长手机增加作业布置。三是课后服务质量还需提升。当前大部分学校参与课后服务相关的人员以学科类教师为主,专业性有一定差距,农村学校问题尤为突出,部分老师兼任多门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四是部分学校实践创新的亮点做法未能进行总结提炼及宣传推广,校与校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联系不够紧密,未能形成多元互动、优势互补的局面。

(三)教师压力普遍较大,师资力量存在供需矛盾。一是通过对教师的座谈交流、抽样调查,80%以上的教师反映“双减”实施以来,工作负担鲜明加重,教师每日平均在校时长达到10小时以上,存在疲劳应对问题。二是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师资补充机制有待完善,全县体音美等专业教师缺乏10余人。三是师资培训、研修提高的机会较少,不能满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需要。四是社会各层面名目繁多的非教学“进校园”活动和各类过程性留痕资料、表册填报等让广大教师深感疲惫和焦虑,教师职业倦怠感普遍增强。

(四)违规校外培训有禁不止,学科培训仍有反弹风险。由于家长对学生期望太高,对学科类的校外培训仍有需求,导致校外培训仍有很大市场需求,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培训机构和个人变换方式搞培训,有些开展居家辅导,高收费补课,暗地“一对一”的违规培训、监管困难,存在反弹风险。目前,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监管治理存在一定困难,校外为学生提供就餐、作业辅导和休息三个方面的托管服务机构规范治理难度较大。目前仍然有13家艺术类、2家体育类办学机构,办学资质不全仍招生营业中。

(五)课后服务机制不够健全,课后服务质量难以保障。一是开展课后服务后,学生在校时间延长,低龄学生容易产生困、乏、饿等问题。二是部分学校硬件设施配置不足,教师电脑老旧、无智能黑板。三是经费保障不到位,城区一小目前还存在在校生中午没有享受营养餐补助的问题,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课后服务费用财政补助不到位,影响了课后服务质量。四是课后服务渠道短缺,我县没有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等社会资源应用不足。特别是城区一中、一小、二小都存在学校校园场地较小,没有劳动实践基地,学生体育活动受限。五是课后延时服务带来的安全隐患需要引起重视和做好问题解决。

三、建议意见

(一)着力加强家校共建共育,营造“双减”良好氛围。一是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网络平台,加大“双减”政策宣传力度,引导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共同转变育人观念,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二是建立健全家校共同育人机制,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家委会、家访等形式,多方加强家校沟通,明确家校育人责任,缓解教育焦虑,家长要更多地在“手机管理、睡眠管理、读物管理、习惯养成、健康饮食”上投入精力。三是学校要不断改善资源供给,让更多孩子在减负的同时增长知识、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四是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课后服务费用财政补助,加大各级校舍、劳动实践基地、智能黑板、操场、电脑设施等投入力度,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为学生提供多种社会实践场所。拓展校外教育服务范围,探索校外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更大范围的校外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二)着力加强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升级,促进“双减”提质增效。一是改进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模式。丰富与自然、社会和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深化教研教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二是加强作业管理,保证作业设计、布置少而精,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三是扩大课后服务覆盖面,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坚持一校一策的原则,最大限度开设好各类社团活动,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多样的知识与技能。指导农村学校、小规模学校修改完善课后服务方案,适当缩短低年级学生课后服务时间。四是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学习宁强县北关小学以“羌纹、羌音、羌舞、羌茶、剪纸、厨艺”等传统特色文化培养传承,积极探索将我县特色县域文化、红色文化、秦岭文化融合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热爱家乡情怀,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五是拓宽课后服务渠道。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服务场所,加快我县科技馆的立项建设,积极探索社会志愿者、专业人士到校提供专业辅导机制,拓宽课后服务渠道。六是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注重采取教研一体化、名校带弱校等多种方式,着力提升农村偏远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关注教师身心健康。一是对涉及各类活动进校园的工作要落实报备审批制度,严格把关,尽量减少非教学工作进校园,有效减轻教师过重工作负担。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关心关爱教师身心健康,科学合理制定课后延时服务标准,落实教师课后服务补助。三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科普、文体、艺术等培训活动,多途径、多方面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四是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力度,培养各级教学能手,提升教师工作荣誉感获得感。加大优秀教师交流轮岗力度,推动优质师资均衡配置,完善结对帮扶机制,积极推动城乡间、学校间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进一步缩小校际教育资源配置差距。关注新入职教师成长,及时指导帮助提升业务能力。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五是提高师德修养,关爱每个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着力加强校外培训监管,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坚持“科学、法制、规范”思维,严格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积极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师资、技术等方面优势,把培训重点放在学生兴趣培养拓展上,积极为学生提供特色化、差异化教育培训。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全面落实“黑白名单”、信息公开等制度,加强教师资格、培训教材、培训课程等方面管理,防止学科类培训反弹。加大整治力度,定期开展联合检查、明察暗访,加强预收费风险管控,严查变相培训、虚假宣传等行为,加大通报曝光力度,有序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五)着力加强配套机制建设,形成“双减”强大合力。一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机制。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双减”治本之策,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辐射。学习汉中市汉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办学体制,积极探索将我县城区一小、二小、三小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充分激发办学活力,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二是建立健全“双减”工作督导考核机制,定期通报“双减”工作情况,确保实效。三是创新办学模式,突出特色办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学习留坝县举全县之力办足球特色体育教育,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积极探索我县办好特色体育教育,建议县科教局在全县范围内选拔优秀体育学生在城区实验中学成立特长班,充分发挥县体育运动学校、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作用,对特长班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贯通升学渠道。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元教育评价体系。完善优化现有考试制度,探索完善德、智、体、美、劳等过程性评价办法,优化现有考试制度,形成适合素质教育要求、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多元教育评价体系。

XX州“打伞破网”以案促改工作调研报告

XX州纪委州监委成立调研组,通过到蒙自、泸西、建水、河口4个县市的实地调研和对其它9县市的书面调研,全面了解掌握全州常态化机制化推进“打伞破网”工作情况,充分发挥查办案件治本功能,以案促改,持之以恒推动扫黑除恶工作纵深发展。

一、主要亮点做法和成效

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XX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扫黑除恶、“打伞破网”的重大决策部署,高度重视以案促改工作,深挖黑恶案件背后行业主管部门制度和监管漏洞,以“案”为基础、以“改”为关键、以“治”为目标,既公开通报曝光典型案件,形成有力震慑,又深入剖析、堵塞漏洞,不断扎紧制度的笼子,持续修复净化政治生态。

(一)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以案促改。针对查处打击边境走私跨境犯罪背后的腐败和“保护伞”问题,制定《打击走私专项监督工作方案》,对绿春、金平、河口三个边境县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打私办、政法、公安、司法、商务、市场监管、交通运输、外事等履行打私工作职责情况开展专项监督,督促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着力整治边境走私突出问题,传导压实打击走私、强边固防政治责任,着力发现和推动打私护私问题解决。如,河口县针对查处的涉黑涉恶腐败、“保护伞”问题集中在打私护私领域和被查处的干部涉及公安、边境乡镇、边境村这一特点,立足涉案干部分布范围较广的实际,制定《集中开展以案促改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全县各级各部门对照典型案例,开展自查、制定整改措施、切实解决突出问题,累计查找问题5932个、制定整改措施6069条。

(二)坚持跟踪问效,压实整改责任链条。审慎把握“惩、治、防”辩证统一关系,坚持严惩腐败与严密制度、严格要求、严肃教育紧密结合,深刻剖析案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找出案发规律,深挖案件反映出的思想教育、监督制约、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找准制度漏洞,向相关部门提出纪检监察建议,督促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做实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如,泸西县针对民警违纪违法问题易发现状,采取“三查”方式,即查犯了什么错、查为什么犯错、查怎么防止民警再犯类似错误,督促发生违纪违法案件部门主动开展剖析,在查深查细查透问题的基础上,推动整改见实效。

(三)坚守职责定位,推动建章立制。坚持把一体推进“三不”理念融入案件查办全过程,推动办案、整改、治理贯通融合,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机制,确保“以案促改”取得实效。如,建水县纪委监委将纪检监察建议书整改情况列为日常监督检查重点,督促公安、住建等部门以及乡镇建立务实管用的制度20余项。蒙自市公安局建立执法委员会工作机制,出台集体议案制度,进一步完善执法制约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防止执法权被滥用。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当前,我州“打伞破网”以案促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通过调研发现,以案促改工作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

(一)从剖析案例、查找漏洞环节来看。一是案例剖析深度不够。一些办案部门不同程度存在重审查调查、轻案例剖析的思想,办案过程中没有真正从“通篇文章”的高度来思考、谋划工作,案例剖析的及时性、深刻性不够。有的专案组没有把案例剖析贯穿案件查办全过程,工作前期没有安排专人负责,到案件办结时,临时安排其它非办案人员撰写案例剖析材料,导致案件的特点呈现不出来,政治生态画像不精准。二是部分纪检监察建议书有形无实。部分承办部门未立足案件暴露出的制度性漏洞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导致有的纪检监察建议书内容空泛,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比如,有的纪检监察建议书复制审理报告的部分案件事实后,仅在文末提出“要分析案发原因,强化建章立制,防止再次发生此类问题”大而化之的建议。又如,部分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平时不重视学习,对自身的职责认识不清,对行使纪检监察建议权的情形、纪检监察建议书的制发程序以及纪检监察建议书的作用把握不准、掌握不透,个别基层纪检监察机关甚至出现向村民委员会发出监察建议书,提出给予某村民小组长“诫勉谈话”问责建议的问题。三是联合剖析不够。部分查处的案例涉及到多个行业部门,专业性较强,而目前案件剖析更多的是依靠纪检监察机关具体执行,难以找准其权力运行、审批流程等管理方面的制度漏洞。比如,有的涉黑涉恶腐败及“保护伞”案例涉及公安、金融、住建、民政、自然资源等部门,需要纪检监察机关和案发单位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共同研究查找责任、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问题,但目前案发单位和纪检监察机共同联合剖析研判不够。

(二)从制定措施、推动整改环节来看。在责任落实方面,部分案发单位党组织履行主体责任不到位,未能把持续深化以案促改工作作为管党治党的有效抓手,研究部署、推动落实等环节责任链条还未拉紧。有的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大会一召开,相关领导一表态就了事,没有召开会议研究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没有安排专人跟进整改工作,导致问题整改责任空转,工作虚化、弱化。有的整改伊始抓一抓,报送整改材料时看一看,对过程把关、效果评估盯得不紧。在整改方式方面,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推动以案促改的方式不多,大多数县市纪委监委以案促改工作就是“三板斧”,即通篇采取发送纪检监察建议书、召开警示教育会、通报曝光典型案例3类方式进行,在创新工作方法、丰富以案促改形式上思考不多,没有体现各地查处案件的独特性和地域性。在推动整改方面,重点领域以案促改距离教育震慑、入脑入心还有差距。由于警示教育工作实效没有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与查办案件等容易量化的工作相比,警示教育一度被认为是业绩考核的软指标,容易被忽视。

(三)从跟踪督促、整改验收环节来看。一方面,跟进督促还有差距。目前,各案件承办部门对发出的纪检监察建议缺乏有效的督促,对整改措施的有效性缺少前期评估和中期督促,纪检监察建议文来文往流于形式。从调研的情况看,绝大部分县市纪委监委仅在整改结束后,通过案发单位报送的整改报告评判整改情况,实地查验整改落实情况不够,跟踪督促不到位。另一方面,督促评估机制还不够健全,特别是对专案来说,专案组成员来自各个县市、部门,专案结束后对后续整改情况,尚未明确具体督促、评估部门,一定程度影响整改实效。

(四)从建章立制、长效常治环节来看。一是少数部门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抓整改工作不深不实。比如,从各案发单位报送的整改情况报告来看,单位对存在问题的整改多为制定整改方案、召开会议通报学习、对相关人员谈话等,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制度层面杜绝问题再次发生的做法相对较少。二是部分单位立足长远长效抓落实不够,没有站在统筹推进标本兼治、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净化系统政治生态的高度来认识“以案促改”工作。有的对新建制度机制一贯到底执行不够,一些制度执行一段时间就未坚持下去。有的建立制度有明显不符合规定之处,存在应付倾向。三是少数单位存在走过场情况。有的应付式整改,把本部门的日常工作情况总结修改标题后作为整改报告报送纪检监察机关,对整改工作敷衍、应付。

三、对策建议

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纪检监察机关和以案促改责任单位共同努力,既要压实主体责任,又要把纪检监察机关职责和工作摆进去,聚焦监督职责全面发力。

(一)压实整改责任,跟进监督整改。一是压实主体责任。把以案促改作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考核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推动案发单位加强对以案促改工作的组织领导,督促“一把手”亲自抓、主动推、负总责,明确以案促改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二是加大监督力度。将以案促改工作开展情况纳入日常监督重要内容,贯通融合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加强跟踪问效,督促相关地方和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抓实以案促改、以案促治、以案促建各项工作。三是形成监督合力。坚持全流程布局的理念,审查调查、监督检查、派驻机构之间建立以案促改无缝衔接机制,由审查调查室从立案之初树立以案促改思维,将查找出的制度漏洞等问题移交给监督检查室,再由监督检查室与派驻机构合力做好以案促改监督工作,合力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压紧压实、取得实效。

(二)创新工作方式,多元化推进整改。一是建立会商分析机制。在制发纪检监察建议、开展以案促改前,召集案发单位、派驻纪检组、办案人员等,就案件的发生原因以及背后存在的行业管理漏洞和薄弱点进行分析研判、汇总分析,共同查找短板和不足,提出合理的整改意见建议。二是坚持重点案件一案一剖析。坚持全要素剖析的理念,根据案件的类型和特点,归纳出案件涉及的主要事实要素,既从具体人、具体事、具体过程三要素入手,对具体人、具体事都不放过,又要跳出具体人和事,把他抽象出来,提炼出来,发现背后的本质、关键,注意到各要素之间的互联互动,深入系统地对重点案例进行剖析。三是激励工作创新。不断健全完善综合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全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因地制宜、因案制宜,主动探索创新工作方法,丰富以案促改的载体和形式,积极探索更多“以案促改+”工作模式。

(三)强化教育培训,提升整体实力。一是加强全员培训。强化对全州纪检监察干部的政治理论知识培训,引导干部职工在严肃查办案件的同时,注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把以案促改工作贯穿审查调查“通篇文章”。二是抓实兜底培训。做好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的业务培训,尤其是向乡镇干部开展基础业务知识培训,提升全体纪检监察干部整体素质。

(四)健全制度机制,强化跟踪落实。一是建立纪检监察建议书落实情况评查制度。建立规范的纪检监察建议工作程序,明确审核、发送及跟踪督办部门,明确纪检监察建议书整改落实情况的评查主责部门、方式、标准等,督促各承办部门对发出的纪检监察建议进行跟踪检查,及时掌握、了解纪检监察建议的采纳、落实情况,对落实不到位、不彻底、虚假整改等情况,追究被建议单位的相关责任。二是建立以案促改实效评估、评议机制。明确由负责监督联系的监督检查室或者纪检监察室、派驻机构共同对案发部门的以案促改工作实效进行实地评估,对相关整改情况报告进行评议,对整改不到位或者应付式整改的部门,发出工作提醒,督促案发部门主动剖析案发原因、研究案发规律、找准风险漏洞、开展警示教育、整改突出问题、健全完善制度。三是建立警示教育联合工作机制。制定出台规范的工作制度,在教育基地、典型案例、忏悔录教材、警示教育片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与行业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建立形成涉黑涉恶腐败及“保护伞”反面案例警示教育资源库,挖掘具有各自特点的警示教育储备,实现资源互通互享互用。

XX族乡2022年群众增收工作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人口基本情况。全乡共有脱贫户及监测对象82户192人,其中脱贫户73户163人(其中大林村李志元户1户4人同是监测对象),监测对象10户33人(突发严重困难户10户33人),脱贫户中低保人口57人、特困供养20人、孤儿1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5人、残疾人护理补贴17人。

(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情况。XX族乡住户调查样本点位于下绿化村和青山村,共20户,截止8月底(20XX年12月至今2022年8月),样本点收入为22573元,同比增长35%。

(三)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指标情况。截止目前,我乡脱贫户及监测户人均纯收入16207.85元,较20XX年脱贫户及监测户人均纯收入13682.64元,增长2525.21元,增幅18.45%。全乡现有负增长户数1户,未达6%增速目标1户,人均收入低于1万元家庭2户(均为监测户)。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作开展情况

1.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一是理清务工底数。全乡劳动力务工人数2424人,其中省外772人,省内县外897人,县内755人。二是积极帮助就业。围绕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拓展就业空间,转移就业 300 人,组织劳务输出428人。持续保持弱半劳动力收入稳定;
三是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0个,带动劳动力就业100人次,带动增收55万余元。

2.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一是支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今年我乡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1家,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1家,农产品加工业生产总值1.05亿元,主要来源于菜油加工、蔬菜加工及木材加工,乡主要领导每季度对乡域内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为企业纾困解难,助推企业转型升级。二是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本辖区主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共6家,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0.046亿元。三是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强化农旅融合,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现有正常经营乡村客栈31家,床位549位。现有成熟农业产业4家,吸引纳休闲避暑游客200余人次,增加本地旅游收入0.025亿元。四是支持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截至目前通过项目备案登记入平台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经营主体1家(种植业服务主体),从业人数10余人,2022年截止当前完成服务面积玉米收割400亩,水稻收割300亩,水稻和玉米收割费用约70元/亩,服务金额4.9万元。2022年预计可以完成服务面积1500亩,服务金额10.5元。

3.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一是全面抓好本年度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截止目前,全乡已培育农村实用人才125人,完成率86.2%,2022年新增认定种养殖大户40户,家庭农场5家、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辐射带动农户100余户。二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组织农户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植,实现林下种植利用面积310亩,产生经济效益31余万元,带动57户农户增收。三是大力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含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工作,“兴村贷”抵押贷款5宗39.9万元。

4.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一是发放各项惠农补贴。20XX年10月至2022年9月为低保对象69户111人,发放各类救助金568119元(其中脱贫户38户57人)。2022年4月至8月为低保对象66户106人发放各类救助金205917元;
耕地补助1691户1097623.55元,种粮补贴1556户,金额140972.98元,生态补偿金16户5363元;
发放教育补助36160元;
医疗报销218683.12元、医疗救助60191.51元;
截至2022年9月,青山乡养老保险基金支付总计2075621.19元。二是重点关注残疾人补贴。20XX年10月至今为一二级残疾60人发放护理补贴54720元,2022年1月至8月为一二级残疾和精神、智力三级残疾59人发放护理补贴39520元(其中脱贫户17户17人,20XX年10月至2022年8月共计发放资金1.7万元);
完成10户残疾人无障碍改造工作;
发放残疾人创业就业补助0人0万元,重度精神障碍患者一二三季度以奖代补资金0人次0万元,按政策落实残疾人康复、教育、扶贫、就业、创业等助残福利。

(二)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工作开展情况

1.增加脱贫户及监测户工资性收入。一是全乡脱贫户(含监测户)劳动力36户51人,外出务工47人。其中单位就业17人,公益性岗位17人,灵活就业13人,自主创业0人,实现有劳动力家庭至少一人以上就业。二是依托护林员、公岗等政策,安置脱贫劳动力护林员18人、乡村振兴公岗1人,人社公岗4人,实现脱贫户及监测户增收17.65万元。三是依托乡村振兴项目带动脱贫户就业19人,带动增收3.8元。

2.增加脱贫户及监测户经营性收入。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充分利用农村“五治”工作、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契机,鼓励在家有劳动力脱贫户及监测户发展种养殖,变脱贫户及监测户“输血”功能为“造血”功能,切实增加脱贫户及监测户生产经营性收入;
二是完成小额信贷申报12户,贷款金额390300元,贴息金额372600元,针对已申报小额信贷农户因户施策制定产业发展计划并落实指导员,带动脱贫户及监测户发展壮大种养殖产业,实现小额信贷农户增收2.8万余元;
三是申报因户施策项目12.215万元,覆盖脱贫户及监测户51户139人。

3.增加脱贫户及监测户财产性收入。一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全乡82户192人已全部签订利益联结协议,20XX年享受财政扶贫资金分红5.3995万元用于全乡脱贫户及监测户发展及壮大村集体经济;
二是大力培育经营主体,流转土地126.14亩,涉及24户脱贫户,带动脱贫户增收3.22328万元。

4.增加脱贫户及监测户转移性收入。发放各项惠农补贴覆盖脱贫户及监测户2197302.86元,其中农低保其中脱贫户38户57人,金额270406元,城低保1户1人5520元;
特困供养20人233720元,高龄补助137440元,孤儿补 助1人14400元,残疾人护理补贴17人17000元,计生补助13户41人56920元,耕地补助1691户1097623.55元,种粮补贴1556户,金额140972.98元,生态补偿金16户5363元,教育补助24人36100元,养老保险52户63人193353.42元。

4.系统录入和资料装档情况。全乡已经完成贵州乡村振兴云系统82户脱贫户和监测户收入数据录入,并完成各家部门提供的转移性收入印证资料收集,正参照县级档案资料清单整理装档。

三、存在问题

(一)部分脱贫户、监测户持续稳定增收有难度。一是部分脱贫户中大多都是老人、慢病人员和残障人员,需其他劳动力耗费时间和精力予以照顾,严重制约其他家庭成员外出务工获得稳定收入。二是部分脱贫户缺少种养殖技术,没有合适项目和资金发展产业,没有稳定就业岗位,只能通过低保、养老保险等保证措施和就近打零工获得收入,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存在一定困难。

(二)经营性收入发展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劳动力缺乏,我乡农村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可用劳动力较少,机耕机收、定向移栽、分带轮作、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难以推广,一定程度制约粮食安全高效生产。二是天气干旱严重,多数农户种植减产,种植收入降低。三是市场价格不稳定,农户养殖生猪,但是价格因素导致投入的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一定难度。一是全乡5个村可用资源、资产太少,在选择项目方面存在困难,各村大多地块都划分为基本农田,很多项目都无法实施。

四、下步打算

(一)进一步做好防贫返贫监测运行。强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各行业部门、村加强协作配合,实行信息月报送制度,做好低收入人口信息比对,对发现困难人群,及时实行线上实时比对监测、线下定期实地摸排,共享突发性大额医疗支出、自然灾害、收入骤减、支出骤增等信息,分层分类实施帮扶措施,实现对农户易返贫致贫风险点的早发现、早研判、早帮扶、早清零。

(二)进一步推进稳就业促增收。一是针对脱贫劳动力就业情况做好动态监管,多措并举保障脱贫户就业稳定,通过财政衔接资金公岗项目、公益性岗位、护林员、管水员等渠道,为部分就业困难的脱贫户拓展就业空间,确保增收的稳定性和长效性;
二是配合县相关行业部门做好劳动力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并帮助脱贫户申报就业补贴。

(三)进一步推进产业发展促增收。一是用好小额信贷政策,鼓励诚信且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脱贫户争取小额贷款,协助办理相关证明,为其发展壮大种养殖产业提供资金保障。二是进一步谋划好2023年项目库,推动中央衔接资金用于实施产业发展类项目,增加脱贫户分红收入。

(四)进一步巩固各项政策稳定促增收。各行业部门强化与上级部门对接,切实保障各项政策持续稳定。

(五)进一步强化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贯彻落实“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结合正在开展的农村“五治”工作,积极向上争取乡村振兴资金项目,抓好村级基础设施建设。

(六)盘活资产促增收。进一步抓好扶贫资产管理,严格执行扶贫资产“运行、维护、处置”管理制度,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定期对扶贫资产运行情况进行核查,做到账实相符。建立经营性扶贫资产经营主体风险预警机制,定期核查经营状况,消除经营性扶贫资产风险漏洞,严防资产流失和侵占,确保长期发挥效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调研报告:XX市2022年以来生猪和猪肉市场情况专项调查报告

为研判生猪生产情况,准确把握下半年市场价格走势,做好预警工作,我市按照省局部署开展专题调研,先后联系、走访农业农村局、部分生猪养殖和加工企业及散养户,现将了解情况汇报如下:

一、今年以来生猪和猪肉价格情况

今年1月份生猪出场价是7.63元/斤,猪肉(以肋条肉为例)价格是15.55元/斤;
4月份开始,生猪和猪肉价格均开始上涨,到7月底,生猪和猪肉价格已经上涨到11.25元/斤和16.74元/斤。 

二、近期我市养殖场(户)生猪存出栏情况

据统计部门数据,截止到6月底,我市生猪存栏122.08万头,同比增加14.89%;
生猪出栏164.55万头,同比增加33.67%。基本恢复到20XX年生产水平;
能繁母猪存栏10.57万头,同比增加17.7%。 

三、养殖成本和收益情况及原因

如果是自繁自养,现在的养殖成本是5.86元/斤,与去年同期5.18元/斤相比,上涨13.12%。目前生猪出栏价格是11.25元/斤,与去年同期7.65元/斤相比,上涨47.06%。按照一头猪300斤计算,现在的养殖润是1617元/头,与去年同期741元/头相比,养殖场价利润上涨118.22%。主要是因为当前生猪出栏价格较高。

四、猪价上涨原因分析

1.生猪出栏减少。从去年5月份以来,生猪价格一直在低位运行,养殖户普遍亏损严重,养殖生产积极性明显下降,直接导致近期出栏量下降。

2.养殖成本加大,对价格上涨推动明显。2022年7月,我市玉米价格为1.56元/斤,同比上涨5.51%;
豆粨价格为2.3元/斤,同比上涨19.79%。此外,人工、防疫、运输等费用的增加也提高了养殖成本。与去年同期相比,我市生猪养殖成本增加10%-15%,养殖成本的增加也拉动了猪价的上涨。

3.养殖户看涨情绪主导。自4月份起,猪价一路上涨,加上国家连续多次收储托市,市场补栏积极性极高,养殖户普遍看好后市行情,尤其是北方散户持续压栏惜售,导致整个市场生猪供应边际缩紧。

4.二次育肥助涨。今年生猪价格上涨后,市场二次育肥现象普遍,部分60-70公斤体重的生猪被养殖场用来二次育肥。这样就截留了部分生猪出栏,导致短期内市场生猪出栏短缺,猪价上涨。

综上,猪肉价格上涨主要还是由供应端主导,养殖户看涨情绪炒作,叠加二次育肥、标猪供应减少,生猪整体供应存在缺口,导致猪肉价格频繁上涨。

五、生猪生产形势分析

一是散养户退出较快,规模养殖比重持续上升,目前生猪规模养殖比重为60%以上。二是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有三点:养殖场户担心未来生猪行情反复,补栏信心不足。同时,饲料价格处于高位,仔猪价格快速上涨,目前40斤左右重量的仔猪价格每头高达900多元,较4月份时每头增加500元。再加上近期高温来临,疫病风险仍然存在。

六、下半年生猪和猪肉价格走势

相关企业负责人员认为下半年行情同比会比较好,去年下半年高点是11月份的8.84元/斤,近日全国多地生猪价格已突破10元/斤,预计下半年生猪价格将在10元/斤左右小幅震荡。

七、当前养殖户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是生猪后期供给稳定,猪价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本轮周期与以前周期差异较大的是,猪价在新周期开始即短期出现较大涨幅,而不是像过往的猪周期一样,在开始时先经历一轮小周期。猪价的提前上涨也会熨平后期猪价走势,自5月份开始,能繁母猪存栏逐步回升,意味着后期供给将会较稳定,不会再出现以前周期较大的波动。

二是养殖企业想要获得恒定的利润,仍要从育种、研发、提高饲料转化率等多个角度着手。通过加强种猪选育,在提高PSY水平(指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这是衡量猪场效益和母猪繁殖成绩的重要指标)的同时,培育生产效率高的商品猪品种;
加强营养技术的研发,提高饲料转化率,特别是蛋白效率。

三是养殖户需关注人工干预、压栏、二次育肥的现象。目前养殖行业的经营利润从底部逐渐爬升,但行业仍然有一些人为干扰因素需要注意。今年4、5月份时,由于市场对下半年行情一致看好,本该流入市场的标猪被购回养殖端二次育肥,人为地将原本该在当时出售的生猪延后出栏了两个月,这对于后续市场的生产是不利的。

八、企业反映的相关问题

一是“猪周期”仍然存在,猪价大幅波动严重影响生猪正常生产;
二是非洲猪瘟风险仍然存在,一旦出现,将面临生猪全部扑杀的风险;
三是新冠疫情零散爆发,影响生猪流通;
四是部分养殖户压栏惜售,影响市场供应。五是环境污染压力大,存在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成本大、利用难等问题。

九、意见和建议

一是组织建立专业平台或公众号,指导养殖户加强饲养管理,合理配置养殖规模。

二是继续做好各类疫情防控,加强防疫及生产指导,尽快建立健全高效完善的包括生猪生产在内的畜产品公共防疫体系,提升畜牧行业防疫水平,确保生猪生产安全,切实增强养殖户信心。

三是认真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切实做好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的通知》全力保障货运物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等民生物资的运输畅通,保障生猪运输畅通。

四是加强生猪市场供需监测预警,合理预判后市,指导养殖户的生产、销售等行为,注意避免出现“价高伤民”、“价贱伤农”情况,促进生猪生产健康有序发展。

五是出台关于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改造的资金扶持政策,鼓励引导养殖户完善粪污、污水处理等设施,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同时相关部门履行好技术指导及监管责任,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养殖户增强环保意识,减少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关于XX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要点和主任会议安排,从4月开始,通过制定联动监督方案、召开动员培训会、推进部署会、开展专班督查、学习先进经验、设立营商环境联系点等多种方式,开展常态化监督推动。9月13日至21日,由市人大常委会领导、驻会常委会委员、部分市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与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联动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调研。调研组在集中听取市政府及市发改委、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工作情况和其他成员单位书面汇报后,分成5个调研小组,深入11个县(市、区),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考局长”、暗访等方式,深入了解我市对标“六最”营商环境指标、数字化营商环境建设、企业和群众关注以及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役推进工作等情况,通过XX日报、电视台、“eXX”APP等方式广泛征求企业、项目业主和办事群众对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聚集“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六最”营商环境对标活动,全力打造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的“便利XX”,20XX年我市营商环境考评得分94.72分,位列全省第8位,较20XX年提升1个位次。主要做法和成效是:

(一)营商环境行动有序推进。一是全力打好攻坚战役。制定《XX市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役行动方案》,提出36项攻坚任务,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协调推进、跟踪通报、考核督查 3 项机制,实行三色(红、黄、绿)预警,每月定期通报进展情况。截至9月底,已有28项全面完成、2项取得明显成效、4项序时推进。二是持续深化重点改革。制定《XX市深化“六最”营商环境对标活动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提出18个指标领域的352个重点改革事项。截至9月底,352个改革事项中,需20XX年完成的187个事项已全面完成;
需2022年完成的66个事项已完成40个。三是实施创新改革行动。制定《XX市营商环境创新改革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创新改革举措64项。一批创新做法得到省上肯定,如XX海关、市商务局联合创新推出“XX陆地港出口转关直通业务”,系全国首创;
明溪县率先“创建不动产登记‘跨境办’模式”,解决侨胞办证难题。

(二)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改善。一是审批更加高效。截至9月底,市本级入驻单位46家,入驻部门覆盖率100%;
行政许可事项入驻政务大厅总数1025项,入驻占比92.29%;
总体审批时限压缩率提升至92.77%;
工程建设项目测量平均时限总体压缩至45%;
实现“秒批秒办”事项增至47项。二是办事更加便利。“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事项比例提升至99.81%,全程网办事项比例提升至92.59%,“跨省通办”和“省内通办”事项增至122项,“一件事一次办”套餐服务事项增至492项,eXX“掌上办”政务服务事项增至1183项。三是服务更加精细。实现工程建设项目远程异地评标。工程建设领域使用电子投标保函项目数占比提升至100%。市行政服务中心开始分步推进“一窗通办”改革,设立线下“一件事”综合窗口和“办不成事”反映、“跨域通办”、法律援助、帮办代办、特殊群体服务等专项窗口。

(三)市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一是推进市场公平竞争。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构建“非禁即入”原则,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各类市场主体均可依法平等进入,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二是落实兑现惠企政策。1-7月,全市增值税留抵退税19.9亿元,缓缴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税款7.53亿元,减免“六税两费”1.07亿元,减免失业保险费2135.7万元,缓缴企业社会保险费112.23万元;
减免行政事业单位房租3644.9万元,惠及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4589户;
办理再贷款6.18亿元、比增5.04亿元,办理再贴现3.75亿元、比增2.31亿元。三是依法依规强化监管。截止8月底,全市抽查列入经营异常名录95948条,办理企业异常移出11193条;
共查出各类专利行政执法案件199起、商标行政执法案件45起。推进“互联网+监管”,整合各类市场主体信息数据,通过“信用中国”网站面向社会公开。

(四)司法保障能力得到增强。一是优化司法服务。市法院深入打造“一站式、全方位、互动式、多层次”的诉讼服务中心,设立“依法和谐征迁司法服务法官工作室”,成立集约送达服务中心,设立破产援助基金,减少企业破产成本20%以上,成为全国首家国家标准化服务单位。二是提升司法效率。全市法院破产案件平均办理天数由572天降至340天以内;
有效提升执行结案率至84.87%,居全省第三;
商事纠纷办结率达82.62%,居全省第三;
全市“黑名单”企业数量占城市法人总数比例降至1%以下。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对标省上要求、先进地区、发展需要和企业群众期盼,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责任落实不够到位。一是部门主要领导重视不够。个别责任单位抓指标监测事项停留在具体经办和分管领导手里,单位主要领导关心、过问较少,没有真正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经办人员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对县(市、区)调研中采取“考局长”方式提问部分指标牵头单位领导,发现一些部门主要领导对省营商环境数字化监测督导平台事项中牵头的指标及落后指标,了解不全面甚至完全不了解,对省市飞行检查通报的问题和第三方测评反馈的问题不清楚,“一把手”压力传导不到位,责任压得不实,工作抓得不紧。二是争先进位责任意识不强。从20XX年度考评结果看,我市位列全省第8位,18个一级指标中有7个排名全省倒数后三位,市场主体满意度标准问卷调查排名全省倒数第一位;
从上半年部分指标监测结果看,通报的100个监测事项中,有40个落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市供电公司牵头的获得电力指标、市金融监管局牵头的融资支持指标、市人社局牵头的劳动力市场监管指标、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牵头的招标投标指标,落后事项占比达50%及以上。截止9月底,年度36项攻坚任务还有2项进度滞后。三是协同联动合力不够强。市直有关单位之间衔接配合不连贯,沟通渠道不畅通,如市场监管、人社、民政、公安、税务、不动产等都有独立的业务受理审批平台,各平台之间未完全实现互联互通,导致信息共享难、业务协同难。数据汇聚平台“一次收集、多方共享”机制尚未落实到位。市直有关单位与县(市、区)沟通联系指导不够,相关指标考核情况未有效衔接,出现“信息壁垒”现象。四是改革创新措施不够多。对标厦门、福州、龙岩“标杆城市”,缺乏创新革新的工作方法和措施,亮点工作不多,部门具体经办人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创新办法和举措不多,相关监测指标纵向比较有突破,横向比较差距大。如福州市已实现“一窗通办”;
我市“跨省通办”122项,对比厦门市差788项。

(二)政务服务仍需优化。一是“三集中、三到位”未全面落实。除市本级外,11个县(市、区)未全面落实审批职能集中、审批科室向政务大厅集中要求,审批事项进一部分留一部分,一些单位对窗口授权不到位,存在“明进暗不进”、“两头受理”等现象。如沙县区36个审批服务单位仅有23个入驻中心设立独立窗口,8个入驻中心办事大厅综合窗口,尚有7个未完全入驻;
三元区入驻单位总数54个,仍有27个未发布事项单位,入驻比率仅为50%;
三元区林业局大部分事项未能进入中心窗口办理;
三元区水利局事项只在窗口收件,审核审批仍在局机关办理,至今在省网上办事大厅上办件量统计为“0”。二是标准化建设还有差距。各县(市、区)行政服务中心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比较薄弱,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不足、“一窗通办”改革不到位、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管理松散等问题,在项目入驻、部门授权、管理运行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如清流县、永安市、沙县区等行政服务中心与省上要求的3000平米以上还存在差距,同时停车位少,群众普遍反映办事停车难;
明溪县尚未设置“一窗通办”窗口。三是审批服务质量仍需提升。选派入驻窗口工作人员数量不足、业务能力不强等问题突出,个别审批部门未把业务精通、责任心强的人员派驻窗口,如沙县区派驻窗口63名中有临聘人员31名。部分职能部门审批事项比较繁杂,“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服务承诺未完全落实到位,企业多趟跑现象依然存在。调研发现,办事窗口少、等候时间偏长,如沙县区交通违章处理窗口仅3个在办理,个别人员办事等候时间超过一小时。四是智能化建设还需加快。网上办事能力相对较弱,群众知晓度不高,缺乏宣传、指导,网上办事大厅的使用率不高;
许多事项如用水用电还缺少网上申报、查询、办理等渠道,需要企业群众到窗口办理。在收回109份面向办事群众问卷调查表中,有12%的群众反映不知道可以网上办,认为网上操作流程复杂,对线上办件不放心。各地虽然均设立24小时自助服务一体机,但智能化功能不强,经常出现断网、反应较慢、打印缺纸等问题,群众反映自助区现场未安排人员指导、自助机办理事项较少等,应用体验感较差。明溪县行政服务中心人社局网上办事大厅的“失业登记”事项未做到网上即审。

(三)要素保障仍需加强。一是政策保障方面。各级各部门出台的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不少,但对有些新政策的宣传解读不够,“送政策进企业”做得不够及时、不够深入,如市工信局搭建的线上平台“XX市政企直通车”未显示3月28日出台的《XX市人民政府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三十三条措施》(明政文〔2022〕24号)文件,且仅能完成工业口政策线上兑现,其他部门虽有政企直通车账号,但没能得到完整运用,无法实现所有部门政策线上兑现。二是人才保障方面。企业普遍反映“用工难”、“用工荒”,适合企业发展急需的适用型、效益型科技人才短缺,高端人才引不来、中端人才留不住、基础人才不愿来现象突出。收回118份面向企业家问卷调查表中,反映当前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为人力成本高、招工留工难的占53.39%,其中招不到足够工人占52.54%,中高端人才稀缺占58.47%。如三元区台明铸管在XX学院校招3名学生进行实习,仅有1名学生留下。目前用工缺口最大的是普通操作工人,尽管企业平均开出每月4000-6000元左右的薪资,降低录用标准,依然无法招满。三是园区保障方面。水、电、气等园区基础设施不足以满足企业需求,公共交通服务不到位,园区缺乏企业职工集吃、住、行、娱乐活动等一体化的生活设施。如将乐县积善园区供气、供热不仅价格高、而且不稳定,污水处理专业化水平低,配套设施不完善;
永安尼葛工业园公交车晚上停运;
三元区荆东工业园仅36路公交车开往园区,园区路面破损严重;
大田县京口开发区内缺少住宿、餐饮和休闲娱乐配套设施,员工流失严重。收回118份面向企业家和98份面向项目投资商问卷调查表中,反映基础设施配套能力较弱分别占18.64%、15.31%。四是融资保障方面。收回问卷调查表中,反映最难办理的业务中融资业务占17.8%,有33家企业反映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渠道少。企业反映,融资机制不够灵活,金融机构对企业抵押担保形式单一,抵押贷款额度偏低,多数企业在办理信用担保手续时需要支付的手续费、担保费较高,办理时间长。加上疫情、能耗双控、国际形势不稳等因素影响,当前企业经营难度大,企业投资行为趋紧,贷款增长乏力。

(四)法治环境仍需改善。一是监督体系存在短板。“双随机、一公开”执法监督检查机制仍不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缺位,检查随意性大,多头监管、重复监管、运动式监管及“重处罚、轻服务”等问题仍然存在,加重企业迎检负担。如企业反映,目前应急安全、环保方面检查比较频繁,企业迎检负担重,且应急局、生态环境局未列入优化营商环境责任单位。运用“大数据”等新型监管和打击新型网络犯罪方面还需加强探索。二是中介机构存在乱象。企业反映,有的中介机构编制的报告不符合基本规范;
对于涉及有多项中介服务的建设项目,不同的中介服务机构往往各管一项,服务质量良莠不齐或协作不力,导致耗时较长,影响项目开工建设;
县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较少,相关部门未对中介服务收费设立规范,企业对中介服务收费依据了解不足,可供选择的少,增加企业负担。行业协会发挥桥梁纽带和自律作用不够,如明溪县未成立建筑业行业协会。三是破产处置存在困难。企业破产处置虽然建立涉及18个部门的府院联动机制,但联动力度不足,“很多案件仍需个案协调”。破产财产特别是机器设备变现困难,部分债权人不愿意以物抵债,影响破产审判效率和债权回收率。

三、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助力打造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的“便利XX”,带动更多的市场主体到XX投资兴业,针对存在的问题,调研组建议:

(一)聚焦“三提三效”,提升思想认识水平。一要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优化营商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自觉把优化营商环境与聚焦“三提三效”、聚力真抓实干相结合,特别是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亲自跑,密切省上沟通,主动分析研判本单位工作形势,对标对表,找准症结,将工作出发点、落脚点放在市场主体满意不满意、认可不认可上,主动服务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二要全力攻坚年度指标目标。要紧盯省营商环境数字化监测督导平台考评动向,树牢目标位次意识,全力抓好监测事项任务落实,推动优势指标保持领先,中游指标更进一步,落后指标迎头赶上,特别是上半年省上监测通报指标落后的单位要列出整改清单,制定改进措施,明确目标方向,不拖后腿,确保年底我市优化营商环境考评位次有所提升。建议今后将市应急局、生态环境局列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责任单位。三要强化协同联动合力。市营商办和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动态掌握指标运行情况,定期不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加强对市直各有关单位和各县(市、区)的指导。市直有关单位要加强对县(市、区)业务指导,强化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提升联动能力。市数政中心要按照“联网是原则、孤网是例外”的原则指导开展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对碎片化分散化区域化的数据实行集中共享,实现网上办事大厅与部门自建系统办事数据直接流通,提升“一网通办”水平。四要对标先进持续提升。以厦门、福州、龙岩为标杆,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对照指标差距,补齐工作短板。要根据省上“一窗通办”综合改革的要求,学习借鉴福州做法,进一步加强对窗口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业务提升,实现“前台一窗受理、后台并联审批、材料内部流转、统一窗口出件”流程,实现办事企业和群众“只进一个门,只跑一个窗”。

(二)聚力真抓实干,深入推进政务改革。一要加快推进简政放权。要切实增强自我革新的决心和勇气,坚决做到能取消的全部取消、能简并的全部简并、能下放的全部下放,深化“局长走流程”活动,大力压减审批程序和时限,推动审批流程再造。特别是对不动产登记、水电气网等办理量大、企业和群众关注的重点领域重点事项,要进一步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2〕32号)文件精神,科学设计流程,将多个相关联“单项事”合理归集,实现“一件事一次办”。二要加快标准化改造进程。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指导意见》(国发〔2022〕5号),认真落实“三集中、三到位”制度,除需要特殊场地或检测事项外,要全部入驻行政服务中心,实现事项100%入驻到位,审批授权100%到位。推行行政审批标准化规范化,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实现全市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五级十五同”,同一审批服务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三要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智慧化。加快构建务实管用、功能完善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行政服务平台,提高使用效率。加快打造政务服务“一张网”,在更大范围实现“一网通办”、异地可办。统筹推进网上服务平台向移动终端和自助终端的有效延伸,增强政务服务的主动性、便捷性和智慧化水平。加快升级eXX“掌上办”,实现全流程网上申报、办理,提高全程网办事项占比。四要加快提升服务水平。要加强窗口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培训,选派素质高、业务熟、能力强、服务优的工作人员到中心窗口工作。要常态化开展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制定出台行政审批服务人员管理、激励办法,赋予行政服务中心更多管理职权,切实提高窗口人员的工作待遇。

(三)聚齐要素支撑,助推企业健康发展。一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要进一步督促市直相关单位和各县(市、区)用好惠企政策线上兑现平台,认真收集整理并及时发布各项惠企政策措施,切实让广大企业知晓政策、明白政策、会用政策,着力解决好政府与企业群众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市场满意度。加强政策执行跟踪,提高政策执行质效,让企业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制定惠企政策过程中,建议多征求企业家和项目业主的意见建议。二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大对“麒麟山英才卡”等人才政策宣传力度,积极对接企业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的岗位需求,发挥“人才编制池”作用,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训与用工合作平台,加强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企业员工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就学、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保障力度,切实通过待遇、事业、感情留住人才。三要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大力推进园区水、电、气、网、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力,进一步加快园区邻里中心建设,打造产城融合综合体,突出交通先行,优化公交线路、站点设置和运营时间,着力配套完善吃、住、行、购物、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建设,完善生活服务功能。四要全力破解融资难题。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和聚集更多金融资源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重点要聚焦近期中央、省、市出台的系列金融支持企业纾困举措,深化信贷便利化专项行动,引导银行机构对困难的中小微企业、不同行业推出差异性金融产品。鼓励各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立足服务职能,加强对“白名单”企业增信增贷的支持。

(四)聚强监管合力,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一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福建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时修改清理不符合条例、不适应营商环境健康发展的规定。加强合同执行的司法保障,推进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设,保障企业及经营者合法权益。对干扰破坏营商环境的人和事要严厉打击。二要规范中介服务管理。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监管,完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和收费目录清单,向社会公布并动态管理。进一步开放中介服务市场,坚决取消自行设定的区域性、行业性、部门间中介服务执业限制,吸引域外符合资质的中介机构进驻,做大我市中介服务市场。三要完善公平竞争规则。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确保各类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经营自主权,依法平等使用各类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坚决打击垄断市场、欺行霸市、假冒伪劣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四要构建联动监督机制。要加大司法执行力度,严格制裁违约失信行为,强化司法对市场运行的规范引领作用;
要深化企业破产处置府院联动协作,持续开展案件执行专项行动,破解执行难题。要常态化开展督导考核,构建党委领导,纪委监委巡察巡视、人大监督、审计监督、效能监察、社会监督协同联动的优化营商环境常态化监督考核机制。要健全完善激励奖惩机制,对积极主动、敢于担当作为的干部予以激励,对工作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的严肃追究,营造优化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

关于促进XX市酒店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店既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也是带动三产、促进就业的支柱,建设投入大、运营成本高、经济收益低。20XX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酒店行业经营状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倒春寒”。从XX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XX、20XX年住宿及餐饮业经营指数两年平均下降6.4%,特别是20XX年第四季度以来,住宿、餐饮消费严重受挫,收入增速由正转负,同比下降2.3%,较当年前三季度下滑13.3个百分点。近期,我们通过实地走访、电话咨询、网上查阅等方式,对XX市区及周边城市酒店企业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行业经营现状

XX市中心城区范围内拥有50间客房以上酒店共112家。按规模分,客房总数在100间以上有53家,共有客房7713间;
客房总数在50间—100间有59家,共有客房4037间。按定位分,准五星级酒店3家,占总数的2.6%;
高档型酒店19家,占总数的17%;
舒适型酒店26家,占总数的23%;
经济型酒店64家,占总数的57%。据统计,2022年第一季度,XX中心城区酒店餐饮收入31700万元,同比下降9.5%;
3月份餐饮收入9551.8万元,同比下降9%。

(一)规模以上酒店经营定位不准

20XX年,XX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35.18亿元,跻身全国50强,是陕西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超过太原、呼和浩特、鄂尔多斯等周边城市,但从酒店行业来看,经营定位与经济发展、消费水平不同步,精品意识不强,经营理念落后,缺少高端、精品酒店供给,难以满足外宾、高规格及重大特殊接待需求。酒店企业自身定位模糊,高中档层次分类不清,管理水平、服务供给与酒店定位不相匹配,无论客房档次还是菜品种类,均大同小异,缺乏多样化、个性化,未形成各自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致使顾客选择高不成低不就。

(二)规模以上酒店客房定价偏低

因XX市场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规范约束,加之受经营理念、同质竞争、体量位置、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XX市中心城区酒店整体定价偏低,不仅压缩了收益空间,而且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恶性竞争,严重影响酒店的对外形象和服务品质。目前,人民大厦、石油宾馆、永昌国际3家准五星级酒店平均房价约为360元/间/天,高档型酒店平均房价约为300元/间/天,舒适型酒店平均房价约为260元/间/天,经济型酒店平均房价约为180元/间/天。准五星、高档型酒店平均房价较西安约低200元,较太原、银川、鄂尔多斯、延安约低80—120元,快捷、商务酒店平均房价与延安、太原、鄂尔多斯等城市基本持平。综合定位与定价来看,准五星、高档型酒店在提高服务品质、提升经营业绩上仍有较大空间。

(三)疫情对酒店行业冲击大

20XX年以来,XX市中心城区规模以上酒店经营收入呈断崖式下滑,特别是2022年第一季度,受西安等局部地区疫情影响,旅游业受阻,各类商务往来和城市间人员流动大幅减少,酒店客房出租率平均在15%以下,餐饮难以持续正常运营,处境艰难、经营困顿。一方面,网络预订频繁取消,客流量锐减,原材料采购成本高涨,盈利水平急剧下降;
另一方面,人员成本居高不下,新鲜食材频转库存,生产成本高位运行,加之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为保障客人和员工的健康,大量购置防护用品,加强消杀,增加入店查验人员等,额外加重了经营成本,绝大部分酒店入不敷出、勉强维持,偿还贷款、资金流转压力较大。

二、业内应对措施

疫情大考下,酒店行业直面困难,危中寻机,主动在经营模式、产品供给、市场营销上探索拓展空间,积极调整管理服务思路,以期摆脱困境。

面对营业收入下降、利润空间收缩、市场预期转弱的不利因素,各酒店普遍采取轮岗、待岗等方式,在保证正常经营的同时,努力降低人力成本。人民大厦在20XX年底,实行部分员工待岗,待岗期间按最低工资标准每月发放1950元的生活保障费。2022年,以15天为周期进行轮岗,尽量做到不裁员、少裁员,确保员工生活有保障;
大力压缩行政人员,通过岗前培训,根据工作需要,有序将现有行政人员转到餐饮、安保等岗位;
同时通过分区供能等方式,科学合理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业内大部分酒店以日工资结算的方式进行轮岗,以降低人力成本。

在此期间,各酒店多层级强化培训,多举措提升品质,多渠道拓展市场,不断优化管理结构,努力提升管理效能。把苦练内功、优化流程和菜品研发、营销模式等方面结合起来,强化产品设计策划,推出不同层次、不同组合的套餐,充分利用网络直播、公众号、直客通等新媒体平台,采取线下线上互动的方式,加强上门推广、顾客回访、会员发展。

三、几点建议

根据《XX市激励商贸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为促进酒店业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成立酒店协会,加强行业引领。一是以全市规模以上酒店为主体,吸纳部分快捷、商务酒店,成立XX市酒店行业协会,广泛征集解决制约发展问题的意见建议,群策群力、精准定位,制定行业规范,打破传统经营模式,合力培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二是实行灵活定价策略,线上订房与线下订房区别对待、区内外客户区别对待、政府采购与非政府采购区别对待、团体与散客入住区别对待,统筹长线短线、淡季旺季客流量,不断优化定价机制,形成较强的价格竞争优势。三是建立现代管理体系,推动酒店业与演艺、康养、餐饮、娱乐、旅游等异业融合,促进其向集团化、连锁化、智慧化迈进,共同破解“后疫情时代”酒店经营难题,为XX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出台纾困政策,减轻企业压力。一是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减免社会保险费、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协调金融机构给予酒店低息、免押、延缓到期贷款等金融支持。二是对员工在200人以上的酒店,在稳岗补贴、养老统筹、用气、用电、用能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或费用补贴,切实降低酒店价格成本,提升酒店经营效益。三是通过发放消费券,酒店停车场收费返还等手段,引导和鼓励“消费回流”,促进服务业回暖。四是疫情期间,免费为酒店提供防疫物资,减轻酒店防疫压力。

(三)主动转型升级,打造服务品牌。一是应由政府组织协调,行业协会牵头负责,采取“走出去”对标学习、“引进来”实地指导的方式,在经营理念、服务品质等方面,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二是进一步完善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和区域保护制度,对酒店自行组织的技能培训,政府应负责选派辅导培训教师,并按批次、按人头给予一定的食宿补贴。三是发挥行业协会约束指导作用,加强地方特色酒店业保护,引导酒店错位发展,形成各自的特色和招牌,避免恶性竞争。四是盘活酒店资源,激发存量酒店活力,通过引进高端品牌、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十七届省运会品牌宣传行动,扩大XX知名度和陕北文化影响力。

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根据年度协商计划和市政协重点议题安排,市政协把“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常委会重点调研课题,由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牵头成立专题调研组,调研组自6月上旬开始,先后赴园区、企业、相关部门及各民主党派开展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研究对策建议,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近年来,以打造营商环境标杆市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连续三年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意见,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市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位次逐渐靠前,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满意度逐渐提高。但与部分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比较明显。

二、存在问题

(一)政务环境方面,优化服务还不够到位。政府、市场、社会三者间的权责与边界还需进一步清晰,有些涉及多部门、多环节的审批事项权限下放不配套、不同步,数据壁垒依然存在,便利度有待提升。在调研中有企业反映,投资领域审批虽经压缩,但各种审批“要件”、程序和环节还是较多;
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渠道还不够通畅,政府部门与企业接触怕犯错误的思想较严重,亲密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部分企业家反映利益诉求缺少有效的表达途径,“政企亲清会”覆盖面有待提升;
一些行业协会提出希望市领导更多地支持并参与协会重要活动。

(二)市场环境方面,惠企政策的精准性和落地率不够到位。一是在制订层面,惠企政策科学性、契合度不够高,及时性、稳定性不够好,政策倾向和企业需求间存在错位现象。例如我市出台了不少人才引进相关优惠政策,但依然有企业家反映人才稀缺的问题,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很多补贴还是唯文凭、唯学历,而很多企业急需的是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二是在落实层面,我市惠企政策发布渠道还较为分散,公开形式单一,市场主体知晓度不高;
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不及时、不到位等问题,政策效应未充分释放。

(三)要素环境方面,资金、人才和土地制约仍然比较突出。一是企业融资难依然突出。政府对直接融资工具创投资源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创投基础设施短板明显,创投赋能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不高,便利度不足,成本偏高,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不够。一方面,金融主体创新能力亟需加强,在资产证券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金融等产品的创新上有待进一步加快脚步;
金融机构整体合力不强,全市各类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信托等,横向之间沟通联系不够紧密,配套的引导机制还未健全,政府的金融支持政策有时得不到金融机构有效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因发展需要、民间借贷、互保连保等引起生产经营困难甚至破产的情况时有发生,对全市的营商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二是人才紧缺问题依然突出,人才政策的精准性、持续性有待强化,配套政策有待完善,高层次人才、技能型人才引进难度较大,与周边县市相比,差距较大。在调研中了解到,有一家招商企业的高端设备目前有2/3处于闲置状态,主要原因是企业难以招引足够的资深产业工程师。三是土地要素和用地成本制约依然突出,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制约招商引资和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四)法治环境方面,法治保障作用有待强化。调研发现,当前我市营商环境监管体系不够健全,行政执法仍需规范和完善。部分企业家反映,现在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的确有了极大改善,但有些执法检查形式过于机械教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比较典型的是基层具有执法权的网格员作出的相关行政处罚,对企业家落实政治待遇、企业申报上市、参选有关奖项、通过体系认证等造成诸多不利。同时,在执行政策的把握度和精准性上还有待加强。例如为满足环保政策要求,一些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对生产设备和环境进行了改造,满足了验收要求,随后却因为政策变动被告知有关生产设备可能要全部关停、拆除,致使企业资金损失严重、生产停滞。

三、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简政放权,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坚持聚焦群众关切,推动政务服务规范化、便利化。一是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开展数字政府政务服务领域各项工作,不断优化“一网通办”改革。二是以“互联网+”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服务平台融合发展、无缝衔接,全力打通数据壁垒,实现各部门、各层级、各业务系统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充分共享,真正实现政府向市场开放、为企业松绑、给群众方便。三是以优化服务为重点,全面加强干部素质培训,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完善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和营商环境投诉处理机制,主动为企业提供靠前服务、精准服务,提升服务质效。

(二)进一步精准施策,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是提高政策精准性。适时修补惠企政策,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和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提供有效供给。特别要注意加强已有政策的有效性评估,确保新政策的实效性。二是强化政策的落地见效。持续上线政策条目图解,分领域分行业精准推送,提升各类涉企政策知晓面并加强政策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保证政策刚性兑现、有效落地。特别是对疫情期间各项减税降费纾困政策、项目招引过程中承诺同意的优惠政策,需不折不扣完成兑现,营造信得过、靠得住的政府形象。

(三)进一步创新举措,营造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一是完善融资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完善投贷保补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的产业扶持作用,提升企业金融获得率;
积极支持金融企业发展壮大,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全天候、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务,满足各类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拓宽企业抵质押范围,引入知识产权、商标、动产、土地使用权、应收账款等质押品种,同时积极引导实施信贷资金闭环监管,鼓励无抵押无担保的信贷支持,最大程度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通过提增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创投资源集聚环境,设立政府大基金引导等措施,做大做强创投资源集聚,发挥创投赋能作用,更好地满足实体企业创新发展;
高度重视企业破产重组,想方设法化解困难和问题,营造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加大引才留才力度。提高人才奖励或激励政策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在住房、落户、子女教育等方面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同时,在高技能职业工人的培养上,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产教融合等方式赋能一线工人专业化、数字化提升,打造一批新时代诸暨工匠和“金蓝领”。三是破解土地要素制约。在积极向上争取指标的同时,通过创新破产机制,加强府院联动,盘活僵尸企业土地,腾出发展空间。

(四)进一步加强监管,营造公开透明的法治环境。一是加快智慧监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全面化、科学化,加强文明执法和检查,多一些业务指导和政策送达,让更多人感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亲商护商氛围;
持续推进涉企收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负担,维护企业利益;
重视提升水、电、气等垄断行业的服务水平,并加强监管。二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的社会氛围,强化优化营商环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放大格局,拓宽视野,破除自我优越感、发展短视感、交流疏离感,对标先进城市,梳理问题短板,进一步提升市场的透明度、服务的优质度和社会的包容度。

关于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根据《XX县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要点》,为推进《XX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攻坚年行动方案》的落实,促进我县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县人大常委会3月份成立了调研组,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行了专项调研。调研组采取了深入乡镇、村了解实情、听取汇报、查看台账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收集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状况及特点

20XX年以来,我县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主线,在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方面取得新的成就。纵向比我县村级集体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XX年消灭了33个1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全县182个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765.56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的村20个。横向比我县20XX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仍处于省、市落后位置。今年一季度,全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总额1579.93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0.97%,未达到时序进度。村均经营性收入2万元以下的有5个乡镇,还有56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在2万元以下。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总量偏低。全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总量3年来每年都在3000万元左右徘徊。20XX年,我县徽城镇七川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为138.61万元,居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第一。同期,徽州区广惠村高达2600万元,黟县西递、宏村门票分红也达2000多万元。20XX年我县村均经营性收入首次突破20万元达到20.69万元,但仅为全市村均的50%,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9.78万元的村有161个。

(二)结构失衡。20XX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百万元以上只有3个村,20万元以下的村142个,占78%。全年村集体一次性经营收入1492.55万元,占39.64%;
可持续收入2273万元,占60.36%,收入笔数多,数额小,而且稳定性不高。

(三)来源单一。全县大部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还是停留在村集体公房出租,山场、园地发包等传统方式,缺少新渠道、新途径、新业态,没有新的增长点。20XX年涉及24个乡镇50个村的集体经营性收入出现严重下滑,仅为297.48万元。

二、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环境不优。客观上我县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程中,大部分乡村对集体资产分得比较彻底;
乡村集体企业均已改制。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环境改变了,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被淡化了。目前,全县五分之一的村几乎没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和资产;
少数村也存在处置村集体资产程序不规范,产权不明晰等情况。另一方面不具区位优势的部分村集体土地、山林和集体房产利用价值低,交通不便,开发成本高,见效周期长,难以带来即期收入。随着城镇化发展,目前我县村多基数大,村域人口规模不平衡。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县182个行政村中常住人口千人以下的有68个村占40.48%,其中常住人口500人以下近20个行政村,且常住人口中大多数为60岁以上的老人。而实际情况更为严重,村庄空心化、村民老龄化、人口数量减少趋势在不断加快。杞梓里镇最具代表性:全镇16个村其中“三无”村(无资源、无资产、无资金)3个,常住人口在1000人以下有11个村占68.75%,其中500人以下的村4个占25%。霞坑镇石潭村户籍人口4500多人,在疫情防控入户逐人核酸检测中,实际在家只有800多人仅占17.78%,其中60岁以上的600余人占在家人口的75%。乡村振兴任重道远,村集体经济发展同样面临严峻的形势。

(二)“堡垒作用”不强。一是少数村两委干部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站位不高,动能不足。停留在“要我发展”,而不是“我要发展”。只满足应付日常的工作,对本村的发展优势把握不够全面,无法根据本村特点制定出相应发展集体经济的对策。二是“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缺乏敢想敢为的勇气和魄力,瞻前顾后,认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有风险,不敢担当,等政策、靠帮扶、要钱物。考核时想方设法应付完成任务。三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少数村两委班子成员缺乏远见,只考虑当前利益,“守住家业”,集体资产一包了之,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虚高。

(三)发展氛围不浓。现在村民个人发家致富的愿望十分强烈。不少村民集体意识十分淡薄,参与发展集体经济的热情不高。少数农村党员、能人不愿意参选村两委干部,也不愿意参与发展集体经济,还担风险。乡镇统筹协调能力不强,缺少系统谋划,存在“年初下目标,年底抓统计”的问题。少数干部未能真正把发展村集体经济当作本职工作用心用力去对待。少数县直涉农部门缺少主动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的意识,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思想。金融部门在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上步子不快,对村集体经营性项目信贷的投放力度不大。

(四)发展手段不多。党中央十分重视农村发展问题,大力提倡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中央层面往往给予指导性、原则性、方向性的指导,但在乡镇村更需要的是有力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目前尚未出台与发展集体经济相关的配套法律,导致村集体经济发展优惠措施不多,扶持政策不足,规范指导不够。各地做法也是各显神通,执行标准各取所需。目前我县乡镇、村虽然都已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振兴公司、强村公司等经济组织,实际上绝大部分村未能进行有效的运营。乡村干部普遍缺乏市场经济手段和实际的运营能力。另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在我县还缺乏有效探索。

三、对我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和建议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巩固执政基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我县农村基层D建的“书记工程”。为全力推动全县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强化D建引领,发挥“头雁”效应。182个村党组织书记就是“领头雁”。首先,要加强素质和能力培训。要增强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尤其急迫的是要尽快提高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实际工作能力。采取走出去学和请进来教等各种有针对性方式对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培训。把村党组织书记按黄山市集体经济发展的七种模式分类别进行重点培训,做到分类指导。其次,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在全面掌握本村的资源禀赋、发展潜力和优势基础上,吃透上级发展村集体经济政策,制定和完善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任期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一村一策”,并强力组织实施。

(二)拓宽增收渠道,实行多元发展。发展村集体经济没有立竿见影的妙方,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除了法律法规政策明令禁止的,凡是有利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方式都鼓励大胆尝试。

1.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力。盘活现有的资源是发展村集体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指导各村切实摸清家底,根据村集体的仓库、塘库、宅基地等资产的利用程度,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引入资金、合作开发、租赁开发等方式使现有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推广万二村直播拍卖闲置农房经营使用权方式,变闲置资源为有效资产,在增加农户财产性收入同时,增加村集体收入。充分挖掘农村自然山水资源、农业产业资源、人文历史资源等可利用资源,着力培育新的村集体经济增长点。县政府要尽快出台我县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及相关配套文件,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租、抵押、作价入股、转让等权能,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动能和活力。

2.实施产业“造血”的定力。建立和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库,开展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行动,壮大XX茶、中药、养殖、林特等特色产业,着力补齐产前、产中、产后单家独户做不了、做不好的短板。在土地流转、基地建设、品种改良、管护管理、农产品精深加工、营销宣传、品牌打造、冷链物流仓储等方面,因地制宜,精心谋划、论证、入库、争取实施一批项目。培育和引进经营主体,开展撂荒田地整治,推广“大托管”、“股份合作”等模式,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县农业和农村局要切实建好项目库,并统筹协调确保经济弱村每年至少有一个农业产业项目落地,不断地壮大乡村特色产业,积极稳妥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在农业产业发展壮大中吸引人、留住人,带动农民增收、增强村集体的“造血”功能。

3.激发财政资金撬活力。据县财政局统计自2017年至20XX年,我县已累计安排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财政专项资金高达5613万元,对全县113个村进行了重点扶持,村均达到49.67万元。加上2022年拟下达20个重点村1180万元支持资金,这样受扶持村达133个,占全部行政村的78%,村均达56.21万元。要对上述已经实施的113个项目进行一次回头看,摸清多年来实施项目投入的资金产生了多大效益,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等情况,总结财政资金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厘清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和重点,使财政投入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4.增强勇于探索乡村运营的动力。强村公司是我县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县农业和农村局要根据不同村有效地指集体经济组织,在农特产品的生产销售及精深加工、仓储、物流服务,承接物业管理与涉农小型工程等业态进行探索和尝试,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的渠道。认真研究及时指导解决运营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总结好做法,提炼好经验,出台强村公司规范管理指导意见,为公司经营划红线、立规矩、树标尺,着力防范“质量、安全、廉政”三大风险。

(三)完善保障机制,形成发展合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需要浓厚的社会氛围和强大合力,更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

1.加强结对帮扶。明确每年考核后十位的经济弱村帮扶工作的县领导、县直单位和帮扶人员,提级办理乡村层面难以解决的重难点问题,在推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过程中做好指导督促和协调服务等工作。完善强村带弱村,抱团发展的运行机制,使强村更强,弱村得到带动。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和有“三农”情怀的企业家开展村企共建行动,把企业根据自身实际自愿帮扶与壮大村集体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村企共同发展。

2.强化资源整合。县财政及涉农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和资金支持,探索财政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协调推进,合力发展”的原则,各涉农单位在不违反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将优惠政策优先向发展村集体经济倾斜。如徽投集团在资源开发利用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给村集体更多的发展空间。在高速、高铁重大项目、皖浙一号线和新安江生态廊道、徽州天路等项目建设中,优先考虑到乡村集体资源的优势,互利共赢,实现村集体稳步增收。金融部门要规范做好“强村贷”,切实满足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信贷要求。

3.完善考核办法。针对考核中出现的新情况,进一步完善村干部报酬与村集体经济效益挂钩办法,树立发展村集体经济就是尽职,干不好就是失职的导向。校准“尺度”,合理制定分配方案,强化村“两委”班子集体意识,促进村“两委”班子团结,明确非正常离任等其他情况的处理方式,进一步激励村两委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提高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严格“三资”监管。继续完善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方式,规范操作运行,逐步实现“三资”管理会计电算化、管理网格化、运行规范化、监督及时化。让“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切实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四)把握政策导向、实施精准指导。发展村集体经济,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更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政治任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竭泽而渔,揠苗助长。需要立足当前做一些艰苦细致的基础性的工作,要兼顾长远、深谋远虑。比如在合适的时机对乡村区域规模进行适当调整,可以促进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尽快成立县级村集体经济攻坚工作专班,调整、充实县集体经济办的人员、力量并高效运转。完善村“三资”运行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我县发展村集体经济长远发展之策,重点在长效机制和发展模式上下功夫。全面吃透中央和省、市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政策和精神,了解兄弟区县的动态和进展,学习借鉴好经验、好做法,并结合我县的实际,给予乡镇、村精准的指导和帮助。明确目标导向,强化村集体收入预期管控。做到“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实现我县“村村有提升,收入双倍增”的目标。

推荐访问:(17篇)调研报告汇编 汇编 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