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信友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事迹材料 范文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组工干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2-04-13 09:05:02 浏览量:

【摘要】中央人才工作会议9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近日,贵州召开人才工作推进会,指出要“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把多彩贵州打造成为各类人才创业创新创造新高地。”在“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之际,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把“十四五”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必须用好人才这一“生力军”,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涵养识才的慧眼和雅量。“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再好的珍宝,如果没有识珠的慧眼,就难以发现而凸显其价值;
再好的骏马,如果缺少相马的伯乐,也难以发挥一日千里之长。人才工作推进会提出,要全面摸清人才工作底数,研究制定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这些,都是为了更好识别人才、选用人才而作出的制度性安排,有利于把创新型、实干型人才识别出来、使用起来。识才需慧眼,辨才需时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就要练就识才慧眼、育才沃土。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注重查看人才德行和品质,突出对人才报国情怀、学术诚信、创新活力、奉献精神等的识别,不以学历、“帽子”论英雄,立足事业所需、发展所需,注重人岗相适,真正把有知识和技能、有创新潜力和发展后劲的人才识别出来,鼓励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让更多千里马脱颖而出、竞奔万里。

  拿出爱才的诚意和真情。“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忘履相迎谋士许攸、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等,都成就了一段敬才的佳话。人才工作会提出,把每年四月第四周的星期五设立为“人才日”,这是贵州关心关爱人才的具体体现,有利于集聚贵州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创新动能。得人心者,得人、得事业。要以爱才的诚意、惜才的真情,发自内心尊重人才、关心人才,不以行政命令约束人才,不以职称、论文等捆绑人才,不简单地以成果论人才,让人才能安下心来搞研究,沉下身去抓创新。多了解人才所想、所需、所急,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促进人才安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到创业创新中。要加大在推动创业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人才的宣传力度,传递贵州人才“好声音”,建好贵州人才“好故事”,不断增强人才获得感,营造敬才爱才、人人渴望成才的良好氛围。

  建好用才的平台和机制。人才看重的是事业,人才需要的是展示才华的舞台。人才工作会提出,要改进人才评价机制、流动机制,破解区域人才协作的体制机制障碍,这些,都是为了更好使用人才制定的务实举措,有利于更好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要从机制建设入手,打破身份、地域等体制机制壁垒,建立开放、共享的人才使用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市场规律,做好短缺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育,量身定制人才发展和岗位和平台,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扶持计划、帮扶机制,为人才发展“排障扫碍”,让各类人才发挥作用。完善人才管理和评价机制,解开束缚人才发展的“绳子”、打破捆绑人才手脚的“枷锁”,建立健全人才创新创业的容错机制,改进完善人才奉献与收入相适应的薪酬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勤于创造、乐于创新的良性效应,激励人才勇攀“最高峰”、勇闯“无人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新时代伟大事业需要人才、呼唤人才。要坚持从爱才、惜才、用才入手,用心对待人才,用情留住人才,用力服务人才,既为人才“解困”,又成全人才“事业”,营造起真心实意礼遇人才的良好氛围,为续写新时代贵州发展新篇章、开创贵州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汇聚磅礴人才力量。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做到与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必须让乡土人才大显身手,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多渠道识才,把乡土人才“挖”出来。没有人才,再好的政策也难以落实,再好的资源也难以利用。现实中,一些乡土人才懂农业、爱农村,却不懂如何推介自己,长期身在一线却“养在深闺人未识”。要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传承、传统手艺、农村经济等分门别类,在农村开展“地毯式”摸底调研,以保护传统工艺、发掘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契机,建立乡土人才专家库,尽可能地把生于斯、长于斯,对农村这片乡土满怀深情的“乡贤”“土秀才”“土专家”和能工巧匠挖掘出来;
加强关心关爱,定期走访,鼓励其利用多年的调研成果传技术、融资金、带项目,进而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富裕一乡农村。

  全方位育才,让乡土人才“冒”出来。
提升综合素质。乡土人才来自生产一线,他们大多有一技之长,但数量不足、文化水平偏低、队伍不稳定。要定期开展乡土人才培训需求调研,在“缺什么、补什么,欠什么、学什么”的基础上既注重个性、又突出差异,着力提升专业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真正做到点单教学、订单设课、因人施教。锻炼实践能力。要分区域、分类别开展技能比赛,搭建展示平台,推动乡土人才在比中学、学中干、干中练、练中赛,把每一项技艺都做成可复制、易推广、有价值的精品。解决实际困难。要建立健全帮带机制,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跟踪帮扶乡土人才在带民致富过程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为乡土人才项目开通绿色通道、简化申办流程;
引进高层次人才到田间地头指导、培育乡土人才;
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由为乡土人才“做了什么”向“解决了什么”转变等。

  多岗位用才,让乡土人才“兴”起来。
现实中,个别地方只注重引才,忽略了“乡土人才”,出现了“招来女婿气走儿”现象,一些乡土人才无地施展,只能涌入城市谋求发展。想要乡土人才兴起来,就要进一步强化政治激励,把政治素质高、思想素质好的纳入组织视野,作为党员发展对象;
把觉悟高、能力强的培养成村干部、“两代表一委员”,使其有“位”。要深入挖掘、宣传和报道在脱贫攻坚一线、改革发展前沿、产业发展项目中涌现出的乡土人才,使其有“名”。要健全行业、职业、技术评价体系,使其有“利”。只有充分调动乡土人才的积极性,发挥出带领群众致富、发展乡村产业的“头雁”作用,才能发展壮大乡土人才队伍,为县域综合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于《求是》杂志题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的重要讲话中,引用“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强调干部工作也好,人才工作也好,本质上都是用人问题。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人不深、识人不准,往往会出现用人不当、用人失误”。组织部门在这其中就承担着知人识人的重要责任,组织部门要走好“筑好池、引好水、蓄好水”三个步骤,才能打造好人才“蓄水池”。

  第一步要建好人才“蓄水池”。搭建“筑巢引凤”平台不仅要注重把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项目引进相结合,把人才的引培用与项目建设紧密结合,更加需要把项目建设作为人才发挥作用的“主战场”,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干事有舞台。同时一系列的保障服务政策也要落到实处,在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多方面为人才提供更多便利,组织部门更加用心、用情、用力地服务好人才,才能让人才没有后顾之忧,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事业,这才是打造人才“蓄水池”的第一步。

  第二步要引来人才“源头水”。有了蓄水池就有了强大的吸引力,需要不断吸引高质量的人才,才能真正地发挥出“蓄水池”的功效,组织部门要学会依托党组织优势,利用好本土人才的优势,保护泥土中的“金子”。要用爱惜羽毛的思维来保护本土人才,发挥党政机关、现代农业、基础教育教学、企业经营管理、社会工作等多个基层领域人才独特优势,激发他们的乡愁情怀。同时也要大力引进优秀外来人才,利用好“院士工作站、引才工作站”等平台,把优秀的科技人才、农业人才、创新人才团结凝聚在一起,打造人才集聚共生的新高地。大力营造良好氛围,让本土人才和外来人才一同焕发活力,助力经济发展。

  第三步要用好人才“水资源”。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是引导人才有序流动的重要前提,如何把吸引来的人才用好,需要组织部门有效的激励政策和良好的创业创新的环境。要不断改进人才工作布局工作,坚持人才发展布局与区域发展布局相匹配,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差别化的人才支持措施,同时引导各类人才根据不同经济区功能找准定位,真正地让“蓄水池”中的活水利用好、发展好,以确保人才“蓄水池”的水源充足、水质优良。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强调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组织部门更加需要打造好人才“蓄水池”,激发“一池活水”永流动。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抓实人才工作、推动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敬才惜才、识才育才、聚才用才,厚植人才创新沃土,激荡人才创新活力。

  以尚贤求贤的诚意敬才惜才。古之成大事者,多敬才。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忘履相迎谋士许攸,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等,都成就了一段敬才的佳话。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带领广大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离不开人才,离不开创新。“邦之兴,由得人也;
邦之亡,由失人也。”要把人才资源放在推动创新发展的首位,始终怀着求贤若渴的心态去发现人才,以“周公吐哺”的敬才诚意去礼遇人才,推动形成敬一贤人而群贤毕至的引才效应,营造爱惜人才、尊崇人才的良好氛围。

  以伯乐相马的慧眼识才育才。“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再好的珍宝,如果没有识珠的慧眼,就难以发现而凸显其价值;
再好的骏马,如果缺少相马的伯乐,也难以发挥一日千里之长。识才需慧眼,辩才需时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就要练就识才慧眼、育才沃土。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建立完善用活用好人才的评价机制,从有利于推动事业发展出发,科学辩证地看待人才,不拘一格选人才,从长计宜育人才,扬长避短用人才,使人才各展其能,让更多千里马脱颖而出、竞奔万里。

  以“人尽其才”的环境聚才用才。“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政策,为人才施展才华、实现价值搭好台,不断集聚事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发挥“人才磁场”效应,让人才既能引得来、更能留得住、用得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注重关心关爱人才,建立鼓励人才创新的容错纠错机制,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让人才放开手脚干事业。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打破捆绑人才发展的“枷锁”,最大限度激发广大人才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各地要大兴识才、敬才、用才之风,充分激发人才推动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荡人才创新活力,为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汇聚磅礴人才力量。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不久前,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政府官网公示的2020年第一批特殊人才引进落户的名单在网上引起了热议,热议的焦点是“直播一哥”李佳琦的名字出现在了这则名单中,对此网友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著名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就此点评说,“每个时代都有新行当的领军人物走进人才这个队列当中,李佳琦就是直播带货领域当中的优秀人才。”这句话言之谆谆、掷地有声,是对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下“时势造英雄”的最好诠释。目前,全国各地在招揽人才上都在“逢山开路”“各显神通”,而组织部门作为“人才之家”,抓好人才工作责无旁贷,然而,在为人才开路的同时,我们决不可以偏概全、见路就走,而是要避免舍近求远,不走弯路。

  不走“高学高能”弯路,摒弃一“本”正经恶习。人才是不带标签的,学历并不等于能力,我们应该摒弃“人才=高学历”“能力与学历文凭成正比”的固有思维方式。古今中外,有很多我们所熟知的大佬,他们的学历跟他的成就大相径庭。譬如只有高中文凭的国学大师陈寅恪,他被誉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和中国近代四大史学家之一;
文学巨匠沈从文所创作的文学著作多达五百多万字,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但他却只有小学学历等,从清华园和未名湖走出的领导人和企业家不胜枚举,但西湖畔的杭州师范学院同样培养出了马云。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考察时曾说:“英雄不问出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不走“学不对岗”弯路,不落一“技”之长窠臼。中国有一句古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都有杰出的人才,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只要热爱本职工作、勤奋努力肯钻研,都可以做出优异的成绩,都可以成为炙手可热的人才!话虽如此,但是我们许多部门在选人用人上可能会存在“理工生能写好材料”“文科生也能看懂工程图”等偏见。世界著名科学家、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不可思议的是他曾经是文科学霸理科学渣,后来他为了救国弃文从理,最终成为中国力学泰斗;
冠以“中国科幻第一人”美誉的刘慈欣是名副其实的理工男,但他所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三体》,却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水平……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文科生的社交能力和情商一般比较强,这种能力体现在工作中的“万金油”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同样,理工生一般都有较好的逻辑思维,换言之,一篇妙笔生花的汇报材料难道不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吗?所以我们在选人用人时,不能一“技”蔽目,不见泰山。作为选人用人的“伯乐”,我们不仅要懂得辨识“千里马”,还要会挑“玉麒麟”。

  不走“橛守成规”弯路,拂彻一定之“规”外衣。是不是人才,不能用千“人”一律的、陈旧的标准去衡量,然而有的部门却循规蹈矩、不思变通,相反我们应打破陈规、涤秽布新,但不能脚踩着“创新求变”的油门,却挂着“新瓶旧酒”的空档,否则将是缘木求鱼。我们应该放宽胸怀、打开眼界,着力解决选配人才上的难点、痛点和堵点,打破体制上的束缚,培养选拔优秀青年人才,吸纳社会各界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政府机关,做到依岗选人、以事择人、优中选适,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此外,我们还应该完善人才检验机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也是检验人才的“校验场”、挑选人才的“训练场”,努力练就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洞若观火的本领。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业态新职业不断涌现,可谓是“一波才动万波随”,只有选人、辨人、用人的制度体系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有“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的底气,才能让人才的功效最大化,最终汇聚成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磅礴力量。

推荐访问:观后感 工作会议 心得体会 干部 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