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信友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事迹材料 范文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征文:小说里读诗,让心灵去旅行

时间:2022-04-05 11:40: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征文:小说里读诗,让心灵去旅行,供大家参考。

征文:小说里读诗,让心灵去旅行

 

 在小说里读诗,让 心灵去旅行

  ——例说小说教学的若干探索和思考 【摘要】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往往为情节所吸引,但由于生活阅历的局限性和学习习惯的差异性,无法真正体会到小说的诗境、诗味和感悟到作者的诗情。它以小说《永远的蝴蝶》和《边城》的教学探索为例,阐释解读小说里诗的的三个步骤,让带着学生暂时摆脱现实生活的浮躁与世俗,感受小说所创设的情境,细细品味小说的语言,感悟作家对于现实生活的情感姿态,进而启发他们的生活和人生。

 【abstract】Students tend to be attracted by the plot in reading novels, but because of differences in life experience limitations and learning habits, can not truly appreciate the poem taste novel poetry, and realize the author"s poetry. Based on the novel "butterfly forever" and "border town" teaching as an example, the three steps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Poetry Interpretation of the novel, make blundering with students from real life temporarily and secular, enjoy the creation of novel situations, savor the language of the novel, the writer for the real life feeling emotional attitude, and inspire their life. 【关键词】小说教学;诗境;诗味;诗情 1. 小说里的诗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说:“第一流的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看见故事而没有看见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

  关于小说里的诗,我认为它不是简单地指小说里人物吟哦的诗句,也不是作家评论性的语言,而是指小说家在写作时所营造的诗境,语言表达的诗味和作家通过作品所抒发的诗情。诗境、诗味和诗情常作为诗歌评论的专业术语,但是为了表达观点的需要,在这里进行迁移运用。小说里的诗,从表面上说是诗境和诗味(诗境是对于小说的内容而言的,诗味则是对小说的语言艺术而言的),从骨子里说却是作者想传达的诗情,因此,诗情可以被认为是建立在诗境和诗味的基础上的。

 在我们当前所使用的教材中就有这样几篇颇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如上册第三单元孙犁的《荷花淀》,第五单元陈启佑的《永远的蝴蝶》和下册第三单元沈从文的《边城》(片段)等。《荷花淀》尽管是战争题材的小说,但有“诗体小说”的美誉——宁静清丽的月夜下编着席子等待丈夫回家的水生嫂,风光旖旎的荷花淀,以及飘过荷花淀的那一丝“硝烟火药气味”;在作家陈启佑先生的笔下,这样一次意外车祸被谱写成一曲催人泪下的悲歌——雨夜,年轻而美丽的樱子主动替“我”过马路去寄信而遭遇了车祸,梦幻一般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让“我”陷入深深的思念和悔恨的海洋;在风光秀丽的湘西山水之间,老人和翠翠 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把着渡船,孤独而寂寞,淳朴而热情,与周围的那些不知名的过渡人构成一幅桃花源 的场景。

 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单元,大概源于编者的意图,如第三单元是小说单元,阅读和欣赏的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第五单元是以爱情为主的单元,阅读和欣赏的重点在于把握不同的文体特点。然而,笔者认为对于这些文质兼美的小说作品,是否可以少一些工具性的阅读,多一些人文性的关怀。

 事实上,我们所面对的是即将成年的青年学生。他们在阅读小说时往往为情节所吸引,迫不及待地读下去,然而由于生活阅历的局限性和学习习惯的差异性,常常是囫囵吞枣、浅尝辄止,无法真正体会到小说的诗境、诗味和感悟到作者的诗情。这并不是说读书态度不认真,而是一种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使然,而语文教师可以试着去改变学生的这种阅读习惯。我们开展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仅仅是为了提升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品位,这才是让学生受益终身的。“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情趣,成为一种生活”是笔者开展语文教学的旨归。在小说里读诗,就是实现阅读教学三个“一”的重要途径。

 2. 解读小说里的诗

 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有老师通过研读,可以挖掘到小说里所蕴含的诗,但总无法找到合适的途径和方法传达给学生,于是把自己所获得的感受生硬地灌输给了学生,而学生却无法接收到这些信息,因此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出现了断层的情况。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甚至导致盈溢着诗和美的小说让学生嗤之以鼻。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于这类小说的教学一般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是入诗境,第二步是品诗味,最后是悟诗情。在课堂上,打开课本,教师俨然成了打开小说世界的导游,带着学生暂时摆脱现实生活的浮躁与世俗,静下心来,好好感受小说所创设的情境,细细品味小说的语言,甚至感悟作家对于现实生活的情感姿态,进而启发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下面,以《永远的蝴蝶》和《边城》这两篇经典小说为例, 说说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2.1

  入诗境 很多小说一开篇就交代主人公生活和活动的场景,教师如果能有效利用这些景物描写,将有助于学生第一次靠近小说里的诗境。诗境,这些场景、生活和活动在其中的人们构成。

 2.1.1

 渐入诗境 《永远的蝴蝶》一开篇,就交代了“下雨的街面”是故事发生的场景。让学生寻找小说的场景,并归纳它的特性。“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的灯火……”之后就贯穿着雨的印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成为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这些句子散落在小说的字里行间,给小说笼罩了一层浓浓的凄苦氛围。湿冷的街面,雨越下越大,而此时青、黄、红变换的红绿灯在男主人公看来也变得迷糊起来。

 在这样一个下雨的晚上,人们都在奔忙着干什么呢?“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告诉我们路上尽是车来车往,而且车速飞快,在车祸发生后,车子都停下来了,可人们为什么还要如潮水般涌向马路中央?从中你又看到了什么?也许是世态炎凉的体现吧,也许是男主人公的幻觉……学生反复诵读这些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与男主人公内心的共鸣——凄苦。

 《边城》一开篇,也交代了湘西这个边远小城,“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寥寥几笔就把我们带入了美丽的桃源,与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记载“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场景颇有几分相似,然而却有不同,那么这个不同在于何处呢?可以让学生去寻找和体会。由四川到湖南去只有一条官路,且茶峒是一个小山城、小山城里有一条小溪、小溪边一座白色的小塔,塔下一户人家,而家里却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黄狗。对于一连串“一”的解读,学生很容易体会到小说的情境——孤独、远离尘嚣,这奠定了该小说最核心的情感基调。

 同样让学生去寻找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什么?“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这里,人们延续着从祖辈留传下来的引手攀绳渡船过溪的古老方式,远离现代文明,再一次凸显了翠翠从小到大长期生活的地方——闭塞的小山城。

 2.1.2

 身临诗境 在初步靠近诗境后,进一步感受小说人物的多姿多彩的一面,毕竟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核心。学生与小说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身临其境地感受小说人物所经历的一切。人物的一颦一笑,一怒一哭,都要牵动学生的喜怒哀乐,触动着他们的每一根神经,建立真切的感知系统。

 《永远的蝴蝶》对樱子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集中在以下三句话,分别描绘车祸前,车祸时和车祸后的樱子的形象。把这三句话整理出来反复朗读,显然能加深学生对于樱子形象的认识。

 ① “谁教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帮我去寄信。

 ②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身生轻轻地飞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③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

 让学生一起读一读,樱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和语调会是这样的?这么做,提示学生主动体验由“微笑”产生的美学效果。你是樱子,我也可以是樱子,每个女生都可以是樱子,揣摩樱子说话的的语气和语调,突破了学生和人物的界限,身临其境地感受樱子的幸福感觉。

 而在车祸来临的瞬间,樱子的身体被撞飞,然后又跌落在地,我提示学生:“如果你就是樱子,你会不会感觉到疼?当时生命逝去的瞬间,心里会不会有不舍?那么,就在五米远而已的你的未婚夫又会有怎么样的心里感觉?这种心里感觉外化为行动又是怎么样的?你在文章里找到相应的描绘了吗?显然,樱子的疼痛感,我们是无法感知的,但是可以通过男主人公想哭又哭不出来的样子想象出来,这是一种生离死别的疼痛感。

 继续提示学生:“如果你是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注意这个时候你的生命已经飘零,看到您的未婚夫痴痴地守在路边,你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的,但是始终围绕两个字,那就是真挚,真挚的情感,一如樱子白色的风衣下包裹着的圣洁而美好的心灵。

 引导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是很不容易的。“ 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且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在执教《边城》的时候,同样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翠翠,想象翠翠的样子,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思考:你跟着花轿走到小山头目送他们离开?为什么要独自低低地学小羊和母牛的叫声,为什么要采一把野花缚在自己的头上,扮演新娘子的样子?当这一连串的问题扔给学生的时候,其实是在引导学生去关注翠翠内心——空虚寂寞,而又情窦初开。

 2.2

  品诗味 语文阅读教学,在指导学生读懂一篇篇课文的同时,更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并能够以此为基础去阅读更多的作品,解决更多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感知诗境的基础上品味语言艺术,是对入诗境的细化,也就是说,近距离地观察小说的里的诗,从细微处的诗味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少了浮躁,多了恬静,这个时候所获得的视听体验,远比老师说教式地给人物贴标签丰富得多。

 2.2.1

 含英咀华:

 《永远的蝴蝶》和《边城》的共同点是未着一个“爱”字,而全篇都流淌着人性中最和谐最美好的情怀;前者未着一个“想”字,却时时在表达“我”对樱子的思念;后者不着“孤寂”二字,却处处流露翠翠的孤独和寂寞。这就是诗味的源泉,需要师生共同细心品味,才能欣赏到最美的“风景”。

 “谁教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这句话的提示语在后,显然侧重于樱子所说这句话的内容。让学生细细揣摩这句话想表达樱子什么样的意思呢?能否说成“谁教我们的伞这么小,还是让我去寄信!”,两者都在表明让自己去寄信的意愿,但效果相差很多,原句强调伞的“小”,只意在于她愿意一个人过马路寄信,带着娇嗔,对“我”的体恤和关爱是诚挚。而后者表达情感太直白,浮于文字表面。

 “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是我的,蝴蝶。”是小说里展露“我”失去樱子后内心情感的一句话,在这句话中,两个逗号的运用,恰恰是解读男主人公情感的一把钥匙。去掉这两个逗号,就变成了“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是我的蝴蝶”。这两句话的语音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情感表达效果又有什么不同?比较阅读的妙处,在于让学生能迅速找到差异,体会出语音上不同的表达效果,进而联想到男主人公失去爱人后哽咽的,泣不成声的情内心世界,同时直观地认识到:巧用标点、形成连续的短句可以表达含蓄而强烈的感情。

 此外,“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 这句话里“又看到”这三个字,与其说这是写樱子的形象,不如说是在写男主人公一次又一次的思念,思念之极而生幻觉,这与课文标题“永远的蝴蝶”永远一词遥相呼应。该小说最后一句话“而那封信的内容,年轻的樱子知道不知道呢?妈:我打算下个月和樱子结婚。”更是把“我”对樱子的爱推向了高潮。至此,把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的关系也很自然衔接起来。

 《边城》里写樱子和老人的关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

 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没有直接写相依为命,而是把翠翠当作了老人的天和地、清晨和黄昏,占据了老人生活的全部;“在岩上的一个,见船开动时,于是锐声喊着:

 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你唱!

 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翠翠清脆的锐声喊,与爷爷哑哑的声映衬在一起,描绘的是一幅和谐的祖孙生活...

推荐访问:征文 去旅行 心灵 征文:在小说里读诗 让心灵去旅行 让心灵在阅读中旅行